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18 00:00:00张颖
教育家 2024年40期

近年来,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以“崇尚自然,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为办学理念,引导、鼓励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大胆实践,形成本校的特色课程推进思路和方式,并逐步形成多元立体的EITE(爱他/她)特色课程体系。

EITE课程是由Elite Preparation(培养优秀人才)、Individualized Tutoring(个性化辅导)、Transition from Primary School to Junior School(小中衔接的课程与实践)和Educational Context of Diversity(多样性的教育环境)四个项目的英文首字母组成,并根据EITE的谐音提出“爱他/她”教育模式,构建丰富的EITE课程。“他/她”指小学生,根据弗洛姆的“爱的五要素”,即认识、尊重、关心、责任和给予。“爱他/她”发展性差异教育模式即认识、尊重小学生的差异,关心每一个小学生,并为小学生基于各自差异的发展负起责任,给予支撑。

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优秀人才。英才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培养优秀人才项目是学校实施英才教育的重要举措。该课程面向全校所有学生,课程设置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坚持贯彻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符合我校课程传统和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并系统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培优实验”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三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延伸,实现学生知识的增长;通过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分享能力;通过丰富、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尊重特需学生,开设个性化辅导课程。学校个性化辅导课程,目前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辅导的对象为二到五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学科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包括学科基础一般或较好的学生。辅导学材由各学科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写而成,并在辅导中不断加以完善,学材的编写经历了从依托课本到自主开发的过程。在个性化辅导课程的开发、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尊重学生、教师的意愿,遵循自愿辅导、志愿教学的原则。学校和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确定课程的开设时间。

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实施小中课程衔接。小中课程衔接的研究和实践,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融入中学。具体表现为:加强与中学教师授课方式的衔接,提升学生对中学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加强学习方式的衔接,顺利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科知识的适度衔接,提升学生对中学课程内容的适应性与探索性。

开拓国际视野,打造英语项目课程。英语课改项目针对儿童语言学习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推行全浸式英语教学模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在多元的情境中,能够自信地用英语交流,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保障实施效果。一是建立课程建设领导机构,规范课程管理。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成立课程研发小组,由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担任责任人,制定课程建设执行方案;各学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负责课程开发具体工作。二是建立名师培训学习体系,为教师的课程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课程培训,如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高级研修班、骨干教师境外培训、在职脱产进修等,为课程建设打造名师队伍。三是建立校本课题管理模式,赋予课程建设研究新的生命。学校根据实际校情进行全方位的整合,鼓励教师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开展“减负增效”的自主性研究,让课题研究更加贴近于教学实践,更符合学校课程建设理念,教师们纷纷申报课题,绘本故事书、课课练、字母舞等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应运而生。

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深度优化课程结构,与时俱进地增添更多新内容,健全课程评价机制,抓住重点环节,使之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