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与科学素养

2024-10-18 00:00:00马肇喆刘翔
教育家 2024年40期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提炼了科学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青岛市实验小学在学思结合、寓教于乐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科学兴趣、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了行动实践。

在好问中激发兴趣

保护好奇心,实践中激发探究欲。小学是科学启蒙关键期,学生天生就对科学感兴趣,教师不要把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扼杀在摇篮中。例如,科学课上有学生拆卸了标本、教学模型等教具时,不要直接训斥学生,可以先追问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发现或疑问,在倾听中了解和引导他们善于观察、乐于探究。

激励学生问,深研中聚焦新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素材,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从小问题入手,聚焦“提问题—探现象—研问题—拓猜想—成思维”五步法,培养学生提问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例如,在《玩磁铁》一课中,教师提问:“你想研究有关磁铁的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如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磁铁有什么作用等。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确定本堂课的小组探究问题。在学生发现磁铁特性之后,教师设计竞赛游戏“找朋友”,在碗中倒入沙子,在沙子里隐藏同样数量的小型铁制品,小组合作用磁铁将其找出来。教师及时组织讨论、交流、评价活动,从而提高探究质量。

科普广阅读,文字中鼓励新发现。教师推荐科学读物,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或读书报告会。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视听类学习资料中,教师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讲解科普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追随科学家,聆听中拓展新视野。学校定期邀请科普专家进课堂,介绍科技前沿知识。内容涵盖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材料学等领域,让学生与科学家对话,拓宽科学视野。

在“STEM+”中建构知识

建构“STEM+”课程,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校每学期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主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创造投石机”项目的任务为“创造掷得既远又准的投石机”,将驱动任务分解为五个子任务:项目规划、投石机制作、投石机试投、投石机改进、攻城比赛。学生体验杠杆原理,把抽象的物理学概念变成具体现实场景,按照教程制作投石机,并成功地把小物体投掷出去。教师提问:“怎样改进你的投石机,提高投掷精准度?”学生继续改进与优化,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建设“梦工厂”,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学生的科创学习空间“未来城市”。科创中心由科学探究室、3D打印室、虚拟体感教室、机器人教室、工程师工作室、人工智能室等功能教室组成,学生在这里充分发挥潜能,用想象建立未来城市,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建立“研基地”,培养在场馆中探究的能力。学校与海军博物馆、海军潜艇学院、国家海洋实验室、中国海洋研究所等二十余家单位携手建立了青岛市实验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成为学校提升科学教育品质的“新引擎”。

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项目式学习,跟着科学家学思考。学校与高校签订协议,聘请专业博士挂职科学副校长,用专业思维指导教师做科学教育课题,探索学科交叉领域、跨学科项目式研究,以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蓄力赋能。学校每年举办“智·创”科技节,组织科学实验操作比赛,推进家庭创客行动。融合社会实践、学校创新与家庭创意,打开学生好奇想象、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