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科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笔者以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小学实验学校为例,论述学校“拓展科学实践活动,营造科学育人文化”的实践经验。
构筑人生理想,点燃科学梦想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不能仅停留在激发其浅层次的喜欢与好奇,否则他们一旦遇到学习难点,或者要付出更长时间与更多精力,往往容易放弃。教师应致力培养学生理想教育层次的科学兴趣。基于理想教育的科学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够激励他们在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勇于创新和超越自我,能更有力地促进他们成长和发展。
学校把具有革命历史底蕴的校内祠堂——谢家祠打造成青少年红色科普教育基地,常年在祠堂里举办各类科普展览和科学教育活动,探索开展“红色+科技”的融合教育路径。例如,学校举办了人民海军航母战斗群模型展、人民海军发展历程展、广州蝴蝶标本展等。特别是2021年“童心向党·匠心育人”科技作品展,其中红船模型、党一大会址模型、广州骑楼模型等上百件作品都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作完成的。这种融合式学习过程,学生边学习模型制作,边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不仅激发了爱国情感,更激发了他们学好知识、掌握本领,长大改造家乡、建设祖国的激情。
航海模型活动一直是学校强项,从2018年开始,学校与荔湾区天佑青少年科技实践站携手合作,以谢家祠为主要学习场所,以航海模型科技活动为桥梁,推动“我爱祖国海疆”知识教育。通过航模教育与红色教育资源的整合,学生不仅掌握了航模制作和操控等技术技能,还在了解祖国海疆、中国船舶工业及海军发展历程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树立了科技强国责任感。
丰富科学实践,搭建成长平台
中小学科学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内课堂完成国家课程,学校还应该致力于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打造更多展示自己创意火花、享受科学魅力的广阔舞台。例如,学校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校外科Y9T/+zEmUOUuX8rH9GT1kPlVKj8+JkFJqiY6rsKzlvs=普基地参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国家气象卫星中心、广州科学馆和云山蝴蝶谷等科普基地及各类科普展览都成了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眼界的平台。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引入各种科技体验项目,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组织科技队员进入周边社区及其他兄弟学校开展科技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活力,回答了学生困惑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要学习。
学校通过持续的科学实践活动,不仅在当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兴趣,也在无形中培育了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掌握学习技能的过程,对于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科学素养
学校致力于构建更多元的科学教育体系,形成开放包容的“大科学教育”格局。学校先后邀请来自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航空航天学会的科技领域杰出人士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内容丰富的科普讲座;聘请知名企业工程师作为科学副校长,更系统更全面地把社会科学教育资源融入学校的日常办学;与区域内的多个优质科技教育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区老干局科技大篷车、青少年宫、科协、科技局等。良好的合作,不断地丰富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库,同时也实现科学教育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学生带来更广泛的知识来源和实践活动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