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学生“内卷”盲从,重振保研制度效力

2024-10-18 00:00:00牛新春马莹
教育家 2024年40期

保研制度是由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即学生不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直接进入目标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复试。保研制度旨在选拔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生。在高等教育普及、学历通胀、国外留学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下,通过保研的方式升学,已成为不少本科生的选择。然而,本科生群体“内卷”现象日趋严重——无意义的同质化、消耗性、排他性的不良竞争,既不利于个体的全面成长、彰显禀赋能力,更不利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升招生效率、拔擢可造之材。

学生的内卷:履历同质化,以获得资格为重

学生需获得本科所在院系的推免资格,并顺利通过目标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复试考核,方能成功保研上岸。推免资格认定一般基于学生本科前三年的课业成绩、思想品德、外语水平、社会实践和科研能力,由院系综合考量来评定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其中,课业成绩是最被看重的一项,占评分的80%~85%。

代表学生课业成绩的绩点(即学分成绩)是学生所有课程成绩的加总平均,具有累积性,被不少学生视为内卷的重点。正因为获取保研资格所需的绩点排名要求学生在本科前三年各课程成绩持续向好,才催生了“刷绩点”浪潮,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教师给分高低而非自身兴趣选课、避开难课、选择水课、在作业上无意义卷字数和细节等行为。学习沦为“绩点排名之战”,而非学生自主的、有方向性的探索和积累。

除绩点外,近年来本科生也开始“刷”科研经历。以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科研课题或实验室科研助理等为载体的科研经历和成果也悄然变成学生获取保研资格的“必争之地”。在本科前三年就有科研发表和获奖经历的学生越来越多,质量却参差不齐。市场上也出现了许多为本科生提供各项科研服务的个人和机构,有的甚至严重破坏科研伦理。

同样被学生认为不可或缺的还包括各类评奖评优成果、学生工作与社团实践经历以及各类资质、证书等。为了拿到保研资格,一些学生甘愿放弃个体的全面成长、一味追求外部标准定义的成功、因排他性竞争忍受孤独、生活在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之下,很难体会到本科教育应有的活力。

保研制度之所以引发学生“内卷”,从保研制度本身看,有“僧多粥少”、评价标准单一且固化等结构性原因,同时也有学生主观上对保研制度的误解。学校应该积极完善、优化保研制度,既能够引导学生向着符合个人发展、学业发展的方向前进,又能保证筛选出符合科研项目、对科研有足够兴趣的学生,从保研内卷现象产生的源头上避免其陷入内卷、盲目的误区。

保研机制的本质:寻求个性化发展,适配为要

从招生录取的角度,一方面保研制度有刚性的指标;另一方面,院系也有一定自主空间,同时存在学科差异。刚性指标包括绩点排名、科研经历、个人品质,不同的学校和院系对于这三个方面有不同侧重。但总体而言,学校在制定保研标准时可以按照“要达标但不需要追求最高、最多”的标准进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所选专业方向的适配度,而非盲目卷绩点排名和科研竞赛。

第一,绩点排名、外语要达标,但不需要卷最高排名。学校应要求学生达到保研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排名靠前的学生占据一定优势,但在相对范围内不应有明显的区别。例如,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的专业成绩排名应在专业前10%之内,但排名第一的学生不应该占据绝对优势;针对学生所申请的专业方向,相比于总排名,学校应更加看重核心课程的表现。

对跨学科申请保研的学生来说,如果申请的专业方向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语言基础或者其他明确的专业基础,那么就需要学生修读过与之相关的课程或者有过相关的科研经历,而不是在原本专业上盲目卷排名和分数。外语成绩也是同样的原则,学校需要学生成绩达标,但在达标之上,学生在分数之间的区别不应设置过大。

第二,科研经历要有,但不需要过多且没有方向的经历。对于申请学术硕士、硕博连读的学生,学校需要其拥有本科的科研经历。在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参与了多样化的科研经历的确值得称赞,但是如果这些科研经历都是浅层和边缘化的参与,其质量及重要程度远不如深度参与一两项科研项目。并且,科研项目也不限于跟着导师做科研、科创项目等,与本科课程相关的科研探索、学校组织的暑期实践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深度参与的科研经历,学校在对学生综合评定时,应该将其纳入科研经历成果范围。同时,不论参与科研项目多或少,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在个人简历上展现科研经历对其所申请的专业方向的提升作用,包括项目对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促进,学生个人从中吸取的经验、获得的成长,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科研经历。

第三,学术性论文要有,但不强制发表。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基本成为保研制度不成文的刚性指标。然而,对于不少学科领域来说,本科生很难发表学术论文。学生与其卷着发“水刊”,不如认真写好一篇课程论文,或者提前把学位论文的一部分写出来。在申请保研时,提交高质量的课程论文或者学位论文样章同样具有竞争力。学校在综合评定有意向参与保研的学生的各方面成绩时,对学术论文也不应设置过高的加分权重,应该对学生提交的学术期刊进行评定,划分质量等级,避免学生用“水刊”获得过高加分,从而使保研机制更加合理、公平。

第四,社团(实践)经历可以有,但不需要全面开花。本科期间没有品德失范是学生申请保研的基础,而社团和学生工作经历也是考查学生品性、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和科研经历原则相同,一两项深度、长期参与的实践远胜于多项浅层、边缘化的参与。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深入参与实践或社团活动,提升个人素质,并在学生的个人陈述里将从中获得的自我成长与感悟、技能培养,以及这些内容如何使自己更好地认识选择申请的专业方向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重视自己在本科阶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长与进步。

除此之外,从学生的角度看,准备保研的重点是凸显自身的专业适配度。学生要注意写好个人陈述,把握好面试机会,从所申请的专业方向重新审视自己的大学经历。

个人陈述的重点是凸显专业适配,不需要重复简历。申请人的个人陈述需要从所申请专业方向的要求出发,凸显自身专业成绩、参与科研等方面的亮点。这要求学生对所申请的专业方向有所了解,哪些是重要的课程基础、主要科研方向是什么、是否对某些个人特质有特别的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在个人陈述中说明自己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面试的重点是展示个人成长,不需要培训面试“规范”。学生准备面试的重点是回顾自己本科经历,比如重要课程的内容和收获、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大学经历中个人成长的低谷和突破。面试的问题千变万化,但本质是挑选有学业基础、和所申请专业方向有一定契合度、经历了个人成长的学生。理解了这层本质,就能明白面试问题的“题点”,也能够在准备面试时更加从容。

本科生的保研“内卷”违背了制度初衷,伤及本科教育的根本内涵,消耗国家人才资源。本文尝试解释当前的保研制度可能使学生群体产生的认知误区以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复试阶段的真实筛选规则,希望以此激发高校和学生群体对“内卷”现象的反思,重振保研制度的效力。高校应对有意参与保研的本科生做出健康的、积极的引导,发挥推免资格评定和复试考核标准的“指挥棒”作用,制定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科学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和方式,而不是以简单的绩点分数、文章篇数、奖项个数为标准助长学生群体间已然泛滥成灾的“内卷”。同时,志在保研的学生也应该勤作深思、笃于实学、有张有弛,不慌不忙奔向心之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