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保研”话题也在不断升温。不过,在越来越多学生参与保研角逐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学生之间不正当竞争情况加剧、学校保研规则让人难以捉摸等。这些现象与保研机制不够健全有关。如何才能让保研机制更加完善,使其既能够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又能够展现公平性与合理性呢?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心声,以及专家给出的解读。
保研这场持久战,越到终点越不敢放松
白瑾,江苏某高校大四学生
距离保研名单正式公布还有几天,我愈发感到自己的精神敏感值已经到达了顶峰,情绪崩溃也成了家常便饭。过去的一个暑假,我报名参加了四所大学的夏令营,光是机票就花了上万元。虽然拿到了其中一所的最优营员,但只要保研名单没有正式确定,我就不敢放松。
没办法,想要保研名额的学生太多。早就听学姐说过,保研排名靠后的学生会设圈套举报排名靠前的同学,也有人在大三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频繁去教务处,结果莫名提升了绩点。那种情况防不胜防,我只能在这几个月将神经绷紧,尽可能拿到更多成绩提升竞争力。
为此,过去的两年我一次次刷高英语六级的成绩,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并且期末考试前都彻夜复习,也如愿拿到了不错的成绩,按照现有的绩点排名,我拿到保研名额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我联系了几个理想高校的导师,希望他们能因为我的竞赛奖状及多次三好生、夏令营最佳营员头衔的荣誉提前接收我,但都被拒绝了,加上我还没有拿到预推免的offer,情绪不稳定在所难免。
但是我不能退缩。对于我这样一个双非学校的学生来说,读研无异于获得一次“新生”。一旦保研失败,不仅意味着我过去三年的努力白费,也预示着我将只能参加全国研究生统招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重压之下,我未必能够占据优势。一旦如此,我三年多的努力就泡汤了,希望这一天不会来临吧。
保研的本质:内卷与博弈
林洁,广东某高校研二学生
我的本科学校是一所双一流大学,但并非学科中拔尖的那种,所以读研这颗“种子”从填报本科志愿的那一刻便已经在我的心中“生根”。步入大学校门后的三年里,我也花费了很多心思在保研上,专业课争取门门拿到90分以上自不必说,还得想方设法参加很多学科竞赛,跟着导师写论文做科研。
但这些其实都再常规不过了,想保研的学生不仅都会早早关注,也会尽可能地拿好成绩。疯狂内卷之下,一些同学就动起了歪脑筋,比如你会发现他最后算绩点的时候突然有了好几份核心期刊第一署名的加分,而他平时连课都不来上,或者卡在保研线上的那几个人互相举报,要求复查成绩。
这种现象和研究生扩招有关。原本学院只有几个名额的话,很多学生会安心准备考研笔试,但扩招会让很多人觉得自己存在希望,“内卷”也就成了必然。
所以,即便我当时按照绩点已经能够拿下保研名额,也很难有好心态——没有人知道过去的假期别人是不是在偷偷“进步”,也生怕有一些“空子”是信息差,让自己过去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后来我才明白,拿到保研名额并非学业的终点。不同学校的面试时间和先后都不同,当中必有取舍,因此保研后期的面试又成了一场场心理博弈。
不过,即便现在上了研二,我对于科研这件事也并非全身心热爱,或许我就是不愿意踏入职场,还想在“象牙塔”里躲几年,想晚一点踏入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