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浏览短视频会让大脑陷入假“心流”

2024-10-18 00:00:00胡玉正陈海亮
教育家 2024年40期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和爆火,它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到睡前最后一刻,我们都可能在刷短视频。这种生活方式带来了许多便利与快乐,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潜在影响的担忧,尤其是对大脑的影响。那么,过度浏览短视频真的会让脑袋变“笨”吗?

迷人之处:持续满足的大脑奖赏机制

短视频的设计是极具吸引力的。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53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4145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6.4%。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发展调研报告(2023)》指出,短视频在未成年人中的使用率高达96.6%;家长对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存在认知偏差,需对家长教养方式进行激励和引导。

短视频的魅力在于其能够不断提供新鲜的内容。每部视频都是一颗小小的“糖果”,不断刺激感官。大脑在享受这些甜蜜的奖励时,会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能够带来愉悦感和渴望感。因此,大脑越来越喜欢这种快速满足的体验,每次滑动屏幕都有可能得到新的“甜头”。另外,刷短视频能让个体体验到一种放松的状态,有研究者使用脑电图(EEG)研究发现,在观看喜欢的短视频时,个体会有更积极的情绪、更放松的状态、更低警觉性水平和对视频更多的注意投射,并在枕叶诱发更强的θ波活动。与短视频偏好相关性最强的大脑区域是枕叶,其次是额叶、颞叶和顶叶。

这种持续的奖赏机制让我们的大脑陷入一种“快乐循环”,促使我们不停地滑动屏幕,寻找下一个满足感。研究发现,短视频中的每一个小奖励都会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使我们渴望更多的内容。最终,这种渴望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习惯,让我们在不自觉中变得越来越依赖短视频。

推荐算法:短视频如何影响自控力

短视频不仅使人们沉浸于短暂的快乐,还会干扰大脑的自控力。在刷短视频时,大脑的自控系统,特别是负责决策和控制的前额叶皮质,可能会受到抑制。研究表明,当我们刷到个性化推荐的短视频时,大脑的自控区域会被压制,这使得我们更容易沉迷其中。

在推荐算法的作用下,短视频平台能从海量的视频材料中挑选出用户的偏好内容,从而为用户带来沉浸感。这种个性化推荐机制大大提高了短视频的吸引力,因为它能不断提供符合我们兴趣的内容,满足我们的即时需求。浙江大学胡玉正课题组2021年在《NeuroImage》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观看个性化推荐的短视频会引起感觉皮层、联合皮层、杏仁核(Amy)、小脑等区域的广泛激活,而背外侧前额叶(dLPFC)、背侧前扣带回(dACC)、前脑岛(AI)下顶叶等区域则呈现负激活状态。其中杏仁核主要负责情绪处理,涉及奖赏系统的调节。背外侧前额叶则与认知控制和决策制定密切相关,帮助我们在复杂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背侧前扣带回在情绪调节和冲突监控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冲突任务时的注意力和错误检测方面。前脑岛则与情绪感知和身体状态的意识密切相关,能够整合内外环境信息以调节情绪反应。

与非个性化推荐的短视频(GV)相比,个体在观看个性化推荐的短视频(PV)时,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内侧颞叶等默认网络节点以及中脑被盖区(VTA)奖赏区域的神经活动显著更高。功能连接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发现,默认网络与视听觉脑区的连接增加,与执行控制网络相关的脑区的连接减少。上述发现表明,个性化推荐算法对大脑区域活动及功能互动具有调控作用,这一发现揭示了推荐算法如何影响人类行为的潜在神经基础。这种持续奖励的机制让大脑不再需要主动做出停止决策。相反,大脑的注意力被高度集中于当前的刺激上,控制能力被大大削弱。个体似乎进入了一种类似“心流”的状态,沉浸在短视频中,导致时间感扭曲,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甚至导致短视频成瘾。

成瘾机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短视频的成瘾行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项研究显示,短视频成瘾可能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有关,且会影响注意力、睡眠质量和社交能力。长期沉迷于短视频的人群,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生理层面,短视频成瘾还会导致大脑结构上的变化。例如,研究发现,成瘾者的大脑皮质层会变薄,这可能与长期过度使用屏幕有关。更严重的是,成瘾可能“劫持”大脑的奖励系统,让儿童青少年对短视频产生强烈的依赖感,而忽视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饮食和睡眠。研究还指出,成瘾现象往往发生在压力大、无聊或社交支持不足的人群中。短视频成瘾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也可能与环境因素相关,其中家庭环境尤为突出。父母的忽视及自身为“低头族”的现象与孩子过度浏览短视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此外,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儿童青少年会趋于更频繁地浏览短视频。

基于现有理论及研究成果,笔者提出短视频成瘾样观看的动态双系统互作理论假说:当视听觉刺激通过自动系统诱发高强度的积极情绪时,其活动会抑制控制系统,导致个体对环境和自身状态的监测能力下降,工作记忆和认知控制功能削弱,从而失去对长期目标的表征和执行能力,产生持续而沉浸的观看行为,该行为被反复强化后,引起脑结构和功能变化,个体出现不顾负面后果持续观看的强迫性成瘾样症状。

平衡使用:避免短视频的消极影响

研究表明,过度浏览短视频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当减少或停止浏览时会引起部分个体的身心不适,包括影响睡眠质量、引发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降低专注度等。尤其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分布呈现全年龄段化的趋势,儿童青少年的短视频沉迷现象日益凸显。一项调查发现,浏览过短视频的未成年人占比从2019年的65.6%上升到2023年的82.9%。短视频的过度浏览与儿童青少年学业拖延、忽视与虐待、同伴关系等问题有关。

虽然短视频有其魅力和潜在的负面影响,但它也不是全然不可控的。适度浏览短视频可以带来乐趣和有用的信息。关键在于如何控制时间和方式,避免成瘾行为的发生。首先,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可以设定每日短视频浏览的时间上限,提醒自己在达到上限时及时停止。其次,关闭个性化推荐功能,减少对算法推荐的依赖,也有助于打破沉迷的循环。通过关注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减少对即时满足的渴望,有助于重新掌握自我控制权。最后,寻找替代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比如,投入运动、阅读或者与朋友互动等活动,既能丰富生活体验,又能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短视频仅仅是现代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美好事物。同时,在防范包括短视频平台在内的网络过度使用方面,我国出台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来构建网络沉迷的防治体系。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各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选择“青少年模式”后,用户使用时段受限、服务功能受限、在线时长受限,且只能访问青少年专属内容。2021年9月,抖音进一步加大青少年保护力度,规定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将直接进入青少年模式,无法自行退出。可见,公众和相关机构已经意识到过度浏览短视频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已出台管理政策,对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进行约束。

了解过度刷短视频对大脑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节,是每个人尤其是为人父母都应关注的课题。通过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寻找健康的替代活动,可以在享受短视频带来乐趣的同时,保持大脑的健康和活力。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项目编号:81971245)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