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学校,走廊与教室贴满了古诗词句和名著摘抄,但鲜有学生驻足留意。如何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文化底蕴?河北省沧县兴济镇小学语文教师冯秀菊创建了古诗韵律操,让学生在舞动中感受古诗之美;以绘本读写绘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带队开设“瓶文化”、红色研学等系列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乡土文化相融合。“我想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冯秀菊说。
在舞动中领略古诗内蕴
2015年,冯秀菊还在泊头市富镇张屯小学任教。一天,她正为学生看不懂、背不下古诗感到头痛。当望向窗外,她看到学生在漫不经心地做课间操,精神低迷、身形松散。怎么解决?她想,要将古诗学习与课间操相结合,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可以从校本课程的方向来实现,例如来一场古诗韵律操。冯秀菊带着几位年轻教师,克服古诗选材、动作设计、歌舞结合、队形走位等难题,成功将古诗韵律操搬上了大操场。
以什么样的古诗作为切入点能够朗朗上口,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又不会感到太难,同时有利于高学段的学生巩固记忆?冯秀菊设计了四套古诗韵律操,共80首古诗,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背诵推荐篇目为主体,另外收录了中学篇目与少量课外篇目。她检查、考证了每一首古诗的用字与读音,严格遵循课标要求与国家规范,按照由易到难再到易的次序排列古诗,配合韵律操快慢交替的节奏,使文与乐更加匹配。她一边设计动作一边画草图,根据古诗内容与音乐风格分为手语操、健美操、队列操和武术操,节奏缓慢时采用歌唱形式,节奏欢快时则为说唱,组织教师在操场设计站位、跑动路线等。起初在每个班选调学生组成160人的队伍进行实验,最终成功实现全体学生的操练。冯秀菊还融入了沧州武术动作等乡土元素,希望学生能够传承家乡特色文化。当大家一齐舞动歌唱、穿插走位而始终井然有序的视频在教室播放时,每个学生都感到兴奋与自豪。“它能将古诗融入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与音乐和动作一起刻进记忆,从而形成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即使看起来很难学的诗,他们也能熟练掌握,到六年级毕业时,每个学生都能背诵180多首。”
背诵与理解的关系是双向的,冯秀菊希望通过语文课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再以诗词鉴赏校本课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自2016年至今,冯秀菊以古诗韵律操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联结起来,让学生从户外到室内,在动静之间坚实成长。一次母亲节之际,冯秀菊为学生上了一堂《游子吟》鉴赏校本课,那时学生已在古诗韵律操中运用手语熟背了这首诗,她组织学生分组编排表演了一组舞台剧表现诗义,在课上引导学生解读手语和剧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以及对母亲的感恩,随堂听课的家长都落下了眼泪。“这不只是古诗鉴赏,更是情感教育。学生来演绎和表达,对诗词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感悟,对眼前亲人有了发自内心的再认识。”冯秀菊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除了开展“父母成长训练营”学习项目与心理健康辅导,她还想通过校本课程感染学生与家长,弥合那些亲子关系存在的“鸿沟”,唤醒乡村家庭中的爱。
天空的颜色不只有静态的蓝
“对于这里的乡村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阅读。”2021年,冯秀菊被调至沧县兴济镇小学任职,她最开始让学生准备课外书,结果绝大多数买的都是金句百例、满分作文、小学作文写作技巧等范文汇编。她先是争取到了“扬帆计划”项目的资助,免费接受培训并考取了远川教育的儿童阅读指导师初级证书,再从一年级学生开始教起,开设绘本故事读写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读书,不是简单的教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更不是布置阅读任务强制他们完成。可以从绘本故事讲起,先引起他们的兴趣。” 冯秀菊向一年级学生讲述《大卫上学去》绘本故事,她想要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会犯错,错了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改正,爸爸妈妈和老师依然爱你、喜欢你。她指导学生以文字或绘画形式,不拘泥于原有情节,大胆发挥想象力续写绘本故事。她还会让学生将古诗韵律操中的诗句画出图案、写出情节,将古文与现代文、绘本读写与美术相结合,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一体性。
“长文写作挑战”校本课程主要选取一些绘本,绘本故事会在重复的句式中变换不同的生字。“学生在故事中培养阅读习惯,他们的识字量也在阅读中突飞猛进。”冯秀菊注重句式本身的特点带给学生的启发,例如绘本中一个反复句式“真幸运……只可惜……”,续写时,她着重让学生体会“好事与坏事相互转换”的道理,引导他们换个角度看问题,从而在早期培养简单的辩证思维。“这也是在写作与表达方面给低学段学生一个阶梯,为今后系统阅读、经典阅读和整本书阅读铺路。”
以识字量为基础、以兴趣为动力,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同时,冯秀菊开始引导学生释放想象力。在常规语文课上,有一道题目:是用形容词来描绘天空的样子。冯秀菊从题目出发,结合《谁说一定要用蓝色画天空》这一绘本故事,在读写绘校本课程上,让学生把天空画出来。于是,学生都不再拘泥于蓝色,各色各样的天空,或写实或想象地被创造出来。即使根据人眼观测,天空也常有不同颜色;倘若依人的情绪而定,天空便被赋予了情感的色彩。“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在续写其他绘本时,他们的想象力更加澎湃,情节更加丰富。”从绘本故事中明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再打破规则,摆脱想象力的桎梏,一立一破,体现了冯秀菊培根筑基、不拘一格的育人思想。
校本课程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
冯秀菊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负责语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多项学科教学工作。“在一些乡村学校,教师在国家课程方面的教学方式陷入了特别枯燥的境况。”她认为,校本课程既是对国家课程的延伸,也是对国家课程与乡土特色的融合,如果能够通过校本课程,将本地特色文化资源融合进来,不仅可以传承乡土文化,更有可能促使一线教师创新对国家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育人模式,从而将一些宏大叙事与人文精神具象化,变得容易被学生感知。
“瓶文化”校本课程将美术学习与综合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环保意识和审美能力。此前,冯秀菊发现学校周围有很多学生乱丢空瓶,这些瓶子散落在路上还会危及安全。同时她看到,学生对美术课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但自己动手的欲望以及对鲜艳色彩的欣赏与好奇非常强烈。这些问题是否可以一同被解决?于是她通过资料查阅和设计论证,构思出“瓶文化”校本课程。教师组织学生用画笔、橡皮泥、贴纸、花束等材料,将空瓶装饰成他们想要的样子,也可以模仿课本图案进行创作。他们无须受到画法、构图理论等束缚,但如果想进一步完善、美化,学生就会自我驱使去学习美术知识。除了装饰设计,学生还用瓶子进行实用化改造,例如饮水装置、转动的风铃、小乐器等。冯秀菊带队编写了9本《瓶文化》系列校本教材,使学生专注于瓶子美化设计与改造,让学校周边环境也变得整洁。
从生活中发掘富有育人意义的资源和教学构思,是冯秀菊的教育理念。她不希望校本课程仅仅停留在趣味玩耍与综合实践层面,如果能够将相对抽象的文化精神具象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事物,则可以把红色校本课程与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国家课程的融合走深、走实。她利用学校建立的校史馆、宋桂荣烈士纪念馆、青沧战役展览馆等场馆,开设红色研学校本课程,还查阅文献档案、申请省级课题、带队编写《我的家园英雄故事》。走访周边村落的八旬老人,培养学生成为红色讲解员,形成遍布市县红色教育基地的研学路线,将红色研学与国家课程知识相结合,让学生从感受身边历史与英雄人物出发,拥有大视野、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