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第一天,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第三小学的教师倪华受邀带着自己的3名学生来到昆明参与录制一场教师节晚会,在为晚会紧张排练歌曲《小星星萤火虫》的间隙,他带着学生们来到云南师范大学参观。
从图书馆、机房,到教室、食堂,他们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牌匾下,漫步在迸发生机的校园中,周围的一切对于这3个不到十岁的学生来说都显得陌生又新奇。临走时,倪华带着他们到学校大门前拍照留念,说道:“十年后能不能考上这里就看你们自己了,现在好好努力,以后就能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活学习了。”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一颗蕴含着梦想与期望的种子悄然种下。
为乡村学生写一首属于他们的歌
倪华的梦想教育源起于6年前。那时,22岁的他从红河学院音乐学专业毕业,来到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昔本小学担任特岗教师。学校建在一座小山包上,不仅没有大门和围墙,教学楼还经常突然停电,就连取快递都需要开车近1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快递驿站。这让倪华愈发觉得,学生不能一生都被困在大山里,只有走出去才能改变命运,而音乐学子的基因让他坚信,唱歌可以让学生从小心怀梦想、树立自信。于是,他开始带着这群不到十岁的学生唱歌,唱那些课本之外、富有童心的歌,像《听我说谢谢你》《童心向党》等,还为他们编排了手势舞。没有录音棚,他们就在倪华的宿舍里唱;设备不够完善,他们就用手机收音、吉他伴唱。每一次唱歌,倪华都会以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在经过精心的剪辑后,上传到自己的短视频平台上。他觉得,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为学生留下成长的痕迹,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注意到,在遥远的大山里有这样一群热爱唱歌的孩子。
慢慢地,倪华不再满足于只唱那些脍炙人口的儿歌。“现有的儿歌几乎没有太贴近乡村学生生活的,学生心理上会觉得和歌里的内容有距离,”他说,“最简单的,我们的学生基本没见过红绿灯,他们只有生病了去县城才能看到红绿灯,那‘红绿灯,眨眼睛’这种歌词他们哪能听得懂呢。”
抱着要为乡村孩子写属于他们的歌的想法,倪华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创作了《小书包》《小星星萤火虫》两首歌曲。他说,《小书包》中“阿酥sei倪嘎黝黑”取自云南普洱当地山歌《三跺脚》的歌词。“我的学生可能确实像歌里一样不知道‘海有多蓝、天有多高’,但他们一定听家人唱过‘阿酥sei’的调调,这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而《小星星萤火虫》歌词里的“妈妈呀妈妈,你不要担心我,我已经长大了”则是唱给留守儿童和外出工作的父母。
光是歌曲还不够,倪华还为当时所在的昔本小学编写了校歌《昔本小学》并制作了MV。他还记得,拍MV时正好是昔本小学暑假前的最后一天,为了拍摄歌词“这水泥路弯弯通学堂,阿爸把风雨都遮挡”的画面,他特地邀请一位家长骑着摩托车带着孩子一遍又一遍地从镜头前驶过,家长十分配合,哪怕为了拍摄准备等了许久也没有抱怨,学生也都愿意积极参与到MV的拍摄中。
有了家长的主动配合、学生的积极参与,倪华的热情也被点燃了。之后不管是唱哪首歌,他都会注意让全班24个学生全部出镜,唱得好、意愿强烈的可以做小主唱。这既增强了学生们对唱歌的热情与积极性,也让他们产生了自驱力。
点滴之间,让梦想焕发
对学生而言,成长也在一次次唱歌、录歌中悄然发生。最为明显的是,很多学生第一次上镜时不过一、二年级,遇到镜头会躲闪,不敢张嘴唱歌,动作也十分僵硬。但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他们开始主动在镜头面前表现自己,或是加个手势或是咧嘴微笑,也会跟其他同学交流、表达想法。
“学生们大多比较害羞,但他们必须从小就学会对周围的一切多表达,多交朋友,哪怕只从功利的角度想,这对他们以后写作文积累素材也有好处。”倪华说道。学生的转变让他十分骄傲,他还提到,几天前在云南广播电视台录节目时,一个学生主动告诉他,自己想去和其他学校的小朋友交朋友、分享零食,他觉得很欣慰。“我都没想到二年级的小朋友能这么‘社牛’,他之前还不敢看镜头呢。”
性格上的转变是一方面。对于梦想,一些学生也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倪华的短视频账号中有一个“小记者”专栏,每次都会有学生担任“小记者”针对不同问题采访其他同学。其中,提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很多学生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回答,甚至拒绝被采访,到后来他们会脱口而出“我想当歌手”“我想当老师”“我想当运动员”。
这些回答,倪华都记在心里。有时候,他会利用课余时间带那些对运动有兴趣的学生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那些想当歌手又有天赋的,则会被他安排在录唱歌视频时担任领唱;那些想当老师的,则更要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借此树立了信心与自尊,“想做什么”的问题也有了具象化的努力。
稚嫩的梦想在点滴之间被培育,但这还不够。对于这些生长在大山中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求教师在心灵上给足他们向前冲的勇气,也需要物质上的保障。为此,在倪华的账号逐渐被更多人关注之后,一些爱心人士联系到他,希望能够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倪华思前想后,最终为全校72名学生争取到一批校服。“我刚来的时候发现这群学生都穿拖鞋上学,衣服也穿得‘乱七八糟’,所以校服的确是他们的必需品”,他笑着回忆道,“那时候学校也没有校徽,为了让这批校服更好看,我还连夜赶着设计出来一个校徽。”
这之后,倪华还陆续为学生争取到了课外书、书包、饮水机、电风扇等学习生活必需品,看着学生拿着书包、摸到玩具车笑得天真又可爱的样子,倪华觉得自己做的事值了。
唱好每一节音符,助力每一个梦想
从昔本小学到景谷县第三小学,倪华走过的校园都会留下他与学生欢乐的歌声,他的梦想教育与美育也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们越来越信任这位年轻帅气的老师。
倪华还记得,去年一位同事告诉他,他带过的学生小阳到六年级就想辍学不读书了。这让倪华十分纳闷,三、四年级的小阳就已经读完四大名著,还会额外阅读课外书,成绩不错的他怎么会突然不想上学了呢?倪华赶紧给小阳打去电话,几经询问才知道,小阳是觉得学校的生活无聊,妈妈去世得早,哥哥在市里读书,他想早点回家帮爸爸种田赚钱。“学生这么想,教师就需要及时引导,我当时给他打了半个多小时电话,告诉他只有上学,未来才能赚更多的钱,才能帮爸爸和哥哥。”幸运的是,小阳听从了倪华的话,今年也成了一名初一的学生。
据倪华观察,乡村教育前行遇到的阻碍比城市教育要多得多,学生的家庭条件是其中之一,其他如家长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课外生活等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这导致他所坚持的美育和梦想教育偶尔也会遇到瓶颈。比如一些家长对于短视频了解并不多,不愿意让孩子跟着他拍摄唱歌的视频。对于这些,倪华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是激起了斗志,一定要做出成绩,让家长看到学生的改变和进步,他也为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每年为学生至少写一首歌。
到现在,距离《小书包》第一次演唱已经过去了五年,倪华写的歌越来越多。2024年,在景谷县少工委等单位的支持下,他创作了一首《向上少年》唱给全普洱市的学生。在这支歌曲的MV中,倪华担任导演,除了他所在的景谷县第三小学外,还有另外六所中小学的学生参与了拍摄。他说:“很多地方的少工委都有代表作,那我们的学生也得有,歌曲可以不那么动听,但是在歌曲里融入地方特色,不仅能提升艺术表现力,也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不过,倪华也有遗憾,他时常觉得第一批唱《小书包》的学生没能站到更大的舞台上表演,是因为自己当时的“羽翼”还不够丰满,没能为这批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这也激励着他在之后的工作中抓住每一次机会,教好每一个学生,唱好每一节音符。他说:“给学生写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让他们心怀梦想、积极自信,远比我自己唱100首歌来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