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考入湖北大学,班主任是董立仁老师。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任何时候都衣着朴素、笑容满面,好似一位邻家老爷爷。我们是董老师最后一届学生,带完我们他就要退休了。他说一定会用心陪我们四年,希望我们不要嫌他啰唆……
第一次班会上,董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人给他写一封信,介绍自己的情况,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他会给我们回信,并且替我们保密。之后的几个月里,他果然说到做到,给全班60多名学生挨个儿回亲笔信。他的字工整有力,回信内容也是经过反复斟酌,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或讲理或开导或鼓励,那份舐犊般的深爱感动了不少同学。
记忆中,每天早晨天刚微亮,董老师总是骑着老旧的“二八”式自行车来到学生公寓,挨个儿拍着寝室门喊:“同学们,快起床啊,早晨空气好,到外面读书呀!”刚开始,我们大多不愿早起,嘴上答应着,人却赖在床上,等他离开后继续蒙头大睡。他发现后,什么也没说,仍旧每天准时敲响每一扇寝室的门。渐渐地,早起读书的同学越来越多,后来,早读几乎成为全班同学的习惯。我们班普通话、英语四六级、考研等通过率在全院遥遥领先,班级学风之浓厚更是成为一届届学弟学妹们的“标杆”,大三时还被评为“全省十佳班集体”,成立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班级党支部。
董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会学习的指导者,更是我们学会做人做事的引路人。大一下半年,他在一次班会上宣布,自己要在每位同学过生日时送上一份礼物——他多年来亲手培育的石榴花。董老师抱着一盆石榴花叮嘱我们:“在武汉,石榴花又叫英雄花。养花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定要有爱心、有耐心、有毅力,还要有认真的态度。能养好花的人,以后做人做事也一定不会差。”后来,在每个月的第一周班会上,我们会集中为当月过生日的同学送上生日祝福,他也如约为每位同学送上一盆石榴花。每送上一批,他就叮嘱我们一次养花的技巧,以及养花与做人、做事的关系。虽然绝大部分同学都是第一次养花,但直到毕业,很少有把花养死的,万一不小心把花养死了,董老师也会再补送一盆,并耐心地再指导一番。当一盆盆石榴花开花、结果,便成了学生公寓最绚丽的风景。毕业后,这些花也随着同学们到五湖四海安家,见证着我们的大学生涯,也寄托着董老师的牵挂。
董老师爱“串寝室”,只要有空,他总会到各个寝室去转转。如果看到哪个同学总是在电脑游戏中“酣战”,就会叮嘱起来:“游戏适当玩玩是可以的,但不要占用太多时间,要用电脑拓展知识,还要多活动,锻炼身体,千万别把身子搞坏了……”看到哪个同学在看书,也一定会交流一番,分享自己几十年来读书、做学问的心得。当然,他讲得最多的还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因为我们是师范专业,他最爱讲自己老师的故事。其中,有一个人、一件事他给我们讲了很多遍:他读高中时,班主任姓高,江西人,一辈子没结婚,在武汉也没有亲人,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学生身上。一个周末,高老师带着没回家的学生到铁路附近游玩,他捡起一块小石头,对学生们说:“我这辈子就做一块小石头,为你们铺路,让你们走得更稳、更远!”董老师说,40多年来,他一直记着这句话,时时鞭策自己。他还叮嘱我们:“你们中的大多数将来也会做老师,我把我老师的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也能成为像他那样的好老师!”
毕业晚会上,我们提前为董老师举办了六十大寿庆祝活动,学院领导来了,还有很多他往届毕业的学生也来了。他很高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毕业寄语,满满的不舍和叮嘱。我们正式毕业那天早上,他起得很早,站在校门口,把我们一个个送出校门,反复叮嘱我们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生活……
后来,班级陆续建立了QQ群、微信群,在虚拟世界里,那个充满温暖和活力的班集体一直都在。至今,董老师仍是班级群里最活跃、发言最多的人。真是四年的班主任,二十年的叮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