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解读婚姻,他把课堂变成“百家讲坛”

2024-10-18 00:00:00何妍桦
教育家 2024年40期

“这个世界上,让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就是爱情”“夫妻吵架论情不论理”……

在四川大学法学院教师张晓远的课上,经常能听到这样幽默又富有哲理的金句。作为民法学的教师,张晓远总能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成活生生的案例,再通过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牢记知识并灵活掌握。他在法学院讲授的《亲属继承法》也成了学生公认的“神仙课”,连一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都慕名来听这门课,课堂爆满成了常态。

在学生的支持与对相关法律的不断研究探索中,张晓远讲授《亲属继承法》已经超过了20年,他对教学本身以及法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门“神仙课”是如何养成的

199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的张晓远选择留校担任教师,从此开始了教学生涯。谈起最初接手《亲属继承法》这门课,张晓远认为纯属偶然,那时前任教师刚刚退休,学院里派他顶上,没想到这一教就是20多年。

到现在,《亲属继承法》已经成了学校里有口皆碑的“神仙课”,张晓远觉得这与学生的兴趣点、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都密不可分。

“婚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光是对个人,对家庭、社会来说同样如此。只有婚姻稳定,才能维持社会的和谐。但我国其实一直很缺乏婚姻教育,很多人都是靠‘自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有些人可能进入了几次婚姻都不理解什么是婚姻、什么是爱情、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所以这门课本身就很有必要。”张晓远说道。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对相关的法律条文有切身的感受,张晓远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常规的课堂讨论自不必说,期末与平时的论文也以引发学生思考为主要目的。有一个学期,他布置了“离不了婚的新郎”“婚姻该不该算计”“亲子鉴定”“亿万富翁的遗产继承”等几个话题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在课堂上讨论“婚姻登记瑕疵处理”“婚前财产协议的效力”“亲子关系的否认与认领”与“遗产管理人”等知识点,并根据这些课堂讨论布置了《夫妻忠诚协议的效力》《离婚财产分割的原则与方法》两篇论文。通过课堂讨论与论文写作的结合,学生对法律制度掌握得更加牢固。

法律是一门十分重视实践的学科,这一点在《亲属继承法》的课堂上也体现得很明显。张晓远有时候会在课上举办模拟法庭,带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扮演原告代理人、被告代理人以及法官等不同角色,这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司法实践,也能让他们了解庭审流程,从而深化对课本知识、职业实践的了解。除了模拟法庭,张晓远还会精选《经济与法》《今日说法》等法治节目中的部分经典案例让学生们课堂讨论,再根据每个案件反映的不同问题进行要点梳理。

针对一些引起舆论的话题,张晓远会从学科角度带领学生冷静思考。比如,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的“离婚冷静期”话题,他在课堂上解释道:“婚姻关系着社会稳定,国家需要通过公权力进行部分干预,比如设置离婚冷静期,其实是希望夫妻都能慎重对待婚姻,同时挽救那些还有存活可能的婚姻。”之后,他还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和离婚冷静期相对的,结婚冷静期是否也同样有必要?这就能让学生根据一个热点进行联想,展开头脑风暴。

在头脑风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下课后学生还常常与室友讨论今天课上的内容,不断思考哪个案件的判决结果是依据哪条法律、赔偿金额如何确定等问题,思维能力与思考意识也在不断强化。

以实践为基础,促进教学相长

除了教学方法,张晓远认为《亲属继承法》另一个能够被学生追捧的原因,与他兼任仲裁员和律师有直接关系。作为仲裁员,需要从公正裁决的角度看待问题,平衡双方利益;作为律师,要极力为当事人争取权益;作为教师,则纯粹从专业角度研究问题。这样的三种身份让他在教学中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张晓远说:“法律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如果课上都是干巴巴的理论,那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法律在实务中的具体操作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在课上,他会将自己代理过的案件、实际碰到过的难题以及法院最终的判决结合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为了加强学生的代入感,他也会将自己代理案件时的诉讼过程、对权益的争取等心路历程融入其中,这对于未来想要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体验。

同时,学生每学期末对于《亲属继承法》的课程评价也会给张晓远带来不小的启发。学生们会对张晓远直言自己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看法,其中有夸赞也有建议,这让他觉得十分珍贵。他认为,学生们从不敷衍他,不是一味写“喜欢老师的课”这种空洞的评价,而是真实地提供反馈,让他能听到学生的心声。比如,一名学生在课堂反馈中说:“张老师会根据学生反映的意见一点点修改自己的讲义,所以他讲课的PPT从来都不是一样的。”这让张晓远觉得,自己每学期重新备课,精选最新的典型案例是十分有必要的,未来可以将这种做法延续下去。

“同学们提了建议,我就能不断完善教学,每堂课他们都一个个睁着大眼睛坐在那儿听我讲,如果自己不尽最大努力把课讲好,就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张晓远说道。

一门好课,学生受益终身

因为这些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再加上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张晓远被学生冠以“民法王子”的称号,他的课也被誉为“现场版百家讲坛”。很多学生笑称为了能在《亲属继承法》这门课上占到前排,晚上的课早晨就得来教室贴纸条占位,这其中也包括一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

“如果不是遇见张老师,毕业后我一定会转行”,一位学生曾这样说道,“刚上大一时,就听说张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好,但很遗憾没抢到课,于是开始了半年的蹭课生涯。”

据张晓远回忆,也有一些学生在听了他的课之后,从理科转专业到了法学。他们告诉张晓远,自己就是在旁听了他的课后,对法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坚信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带领,未来发展会更有方向。这让张晓远在心里自豪的同时,也感到了极大的责任感与压力。“很多学生可能十几年后还会记得你在课堂上举的例子、说过的话,所以作为教师就更需要谨慎,充分备课,才能对得起学生。”

不仅是《亲属继承法》这一门课,2000年,张晓远在看到学生婚姻教育的缺失以及他们的需求后,还开设了《婚姻、爱情、家庭与法》,作为全校学生都能参与的公共素质提升类选修课,这门课开在星期二晚上。某学期第一次开课,教学楼晚上停电,张晓远本以为教室里应该没有太多学生,没想到一进门发现座无虚席。由于当时学生要想正式上这门选修课需要任课教师签字,他本想提议这次先不签了,学生却表示“您签了字我才算选上这门课,您不签的话下次我还得一大早来占座位”。于是,借着微弱的手机屏幕光,张晓远为在场的120名学生签了字。第一堂课虽然因为停电没上成,但学生们的心愿达成了。

现在,《亲属继承法》这门课已经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许多听过这门课的学生直到今天还会想起张晓远在课堂上说的金句,想起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这对他们之后的职业发展与方向选择都起到了引导作用。一些学生评价“当年整个宿舍提前两个小时一起去占座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十多年过去了,晓远哥还是那么有魅力”“十多年前,张老师提出《婚姻法》应该改成《婚姻家庭法》的论述记忆犹新”“正是因为被张老师感动,我才选择法律这个专业的”,足以见得他们对这门课程以及张晓远本人的认可与喜爱。

张晓远说,学生的信任和支持是自己不断提高的动力,相较于知识层面,他更愿意从思维层面影响学生。“上课不是搞研究,要让学生喜爱一门课、掌握其中的知识就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和人文关怀。要让学生们懂得每条法律条文背后的意义,这样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才会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