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学体育学院教师刘翔自2006年起,通过开设《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课程,每年带领400多名本校大学生,北靠渭河,南向秦岭,或穿过崎岖小径,或蹚过山间湍流,一次次实现挑战,完成南北穿越,在山顶支起帐篷,赏月聊天,留下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足迹。
最重要的是保护生命
保证每个学生的安全,是《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课程能够开设的基本前提。自这门课程开设以来,刘翔带领的学生团队没有发生一起危及生命的安全事故。他以自己的专业性、周到完善的行动计划与组织安排作保证,打消了学校和家长的紧张与担忧。“我是第一责任人,不会允许那些问题发生。”刘翔说,他每次都力争把课程设计做到完美,尽量将不安全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掌握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紧急避险手段,并从观念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刘翔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带给学生的基本目的。2012年,刘翔在论文《我校大学生野外生存现状调查分析》中提出,多数大学生对于野外生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水平均处于初级状态。他认为,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家庭与学校的过度保护以及安全教育匮乏,学生的避险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大学生是旅游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特种兵式”旅游的流行,事故易发,安全出游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期前半段,刘翔会先讲授理论知识,包括寻找水源和食物、使用地图和罗盘定位、辨认动植物、紧急避险等野外生存技能。在学期后半段,进行户外实践的前一星期,他会根据学生报名意愿和身体素质,分组并分配不同实践路线方案,之后依次带队出发。每次实践的人数在40人左右,采取组长负责制,夜间轮流值班,组长与刘翔保持联络。出发前,他还会让学生买一份几块钱的保险,并告诉学生:保险不能保命,重要的是树立安全意识。
野外生存难免遇到各种困难与突发状况,勇敢冷静、理性应对,从而共同解决,才能将安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意识里。有时突然遇到轻微雨雪天气,刘翔根据气象预测数据,在判断没有大碍后,会告诉学生“决定了出发,便风雨无阻”。在户外实践过程中,摔伤磕碰也时有发生,为了尽量避免此类问题,刘翔会把自己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学生,比如“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一次攀爬首阳山的实践活动中,有个女生半路不小心崴了脚,刘翔给她做了初步处理后,由两个男生全程护送下山。当大部队蹚河踩石,在一路崎岖坎坷间相互搀扶着顺利下山后,已是晚上九点多,明亮的月光洒在路上,大家激动雀跃。有学生告诉刘翔,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夜间走山路,原来景色那么美。刘翔笑了笑,紧张的心终于放松下来。“在返回途中,我在所有人面前重点表扬了那两个男生,学生们特别团结,有责任感,令人感动。”一般来说,西安地区不同的徒步路线被划分为一至五等的难度等级,刘翔带领学生多次完成数个海拔超过3000米山脉的四级难度路线,身体素质稍弱的学生也成功翻越了较低海拔的山脉。成功挑战自我的学生越多,刘翔的课程越受到认可与欢迎。
爬山如人生
《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自从开设以来,年年爆火,为什么这门课那么受欢迎?刘翔认为,每个年轻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从小到大,很多学生未曾领略到户外运动的魅力,未曾欣赏过山巅之上的美景。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吸引力对很多大学生而言无可阻挡;集体育、探险、旅游于一体的课程本身也散发着某种神秘的吸引力。
除了基本的生存教育,刘翔还教给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希望这门课能够赋予学生更多意义,例如爱护自然、团队协作能力与责任感。秦岭被称为我国的“中央水塔”,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国家水网工程都与秦岭息息相关。“学生在欣赏美景时,也看到了山上很多破坏植被、乱丢垃圾的现象,联系到秦岭重要的生态地位,会更加珍惜秦岭、爱护自然。”
刘翔说,过去十几年间,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往往缺乏与人分享、换位思考以及互相合作的能力。野外实践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多、对动手操作能力要求高、很多任务无法仅凭个人完成,比如简单的器材搬运组装、搭建帐篷、烧水做饭以及山间行进,都需要全组人员分工协作。这些合作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更具有责任感与合作精神。“我带着学生爬山这么多年能安全无大事,团结协作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
刘翔希望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与积极进取的心态。“不但要增强避险自救、求生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对生命的理解与人生意义的追求。”近年来,“脆皮大学生”话题十分盛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关注。刘翔认为,要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抗挫能力与良好的心态或许是解法。“攀登与美景会让人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使他们心情舒畅、心胸开阔。”刘翔经常告诉学生:人生如爬山。爬山有上坡就有下坡,有崎岖也有平坦,必须摆平心态。之前,一名女生抢到了刘翔的课程,由于体重感到自卑和胆怯,她去咨询刘翔的看法,刘翔给她分配了较容易的行走路线,鼓励她试一试。最后,这名女生成功坚持了下来,却哭着告诉刘翔“腿都快断了,以后再也不爬了”。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她又报名了刘翔的户外活动。“‘征服’一座山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可能没哪个人能抵挡得住。”
你是我见过最不像“老师”的老师
刘翔坦言,《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课程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在2006年只开设了理论课,初衷是帮助地质勘探、石油钻采类专业的学生掌握野外生存技能。两年后增设户外活动,在校内定向运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十余条不同难度的路线方案,包含徒步、野外露营、野外拓展等不同形式,经学生群体口耳相传,逐渐成为全校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课程的火爆程度超出了刘翔的预料,很多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抢到了他的课。刘翔在学校内的素质拓展基地开设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一次高空断桥活动中,有个内向又恐高的学生直到下课也没敢迈出关键一步,刘翔把学生全部留住,为他鼓劲加油。“他最终迈出了那一小步,这也可能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步。”刘翔表示,从2012年至今,尽管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有了一定进步,但距离他的理想标准仍然有很大距离,他会坚持把这门课程继续开下去。
刘翔本科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任教后他主持了多项校级定向运动与野外生存课程教学改革,编纂出版了配套教材,撰写了多篇运动营养学论文。他发现学生缺乏野外急救和营养学知识,在实践中将野外生存实践与急救知识技能、运动营养学相结合。“好多学生以为爬山最适合带肉类食品,其实并不是这样。比较科学的是带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满足人体热量需求。”刘翔和学生在山上同吃同住,休息时,他就倒在一块大石头上睡一觉。一个学生跟他开玩笑说:“你是我见过最不像‘老师’的老师。”正处知天命年纪的刘翔知道,这是学生喜欢他,把他当作朋友。“我小时候,下了课就去爬树玩耍、下河摸鱼,感觉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