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神仙课”的类型梳理与选课小秘籍

2024-10-18 00:00:00本刊编辑部
教育家 2024年40期

吸引了大量学生关注和追捧的“神仙课”,既能学习新知识又能找到兴趣“搭子”的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和创新。本文将对“神仙课”进行归类,分析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共性特征,以期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通识类

通识类课程旨在通过传授基础性、综合性、整体性、广博性的知识,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复旦大学的《似是而非》课程,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走上讲台,从各自专业角度向学生阐述什么是“伪科学”;四川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武汉大学等开设“方言课”,带学生走近方言,了解地方文化。

陶冶情操类

陶冶情操类课程以音乐欣赏、文化赏鉴等为主要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综合素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理解真善美的内涵。强调实践体验,将教学理论融入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且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创设多样情境,营造艺术情境,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充分运用现代影视音像等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培养志趣,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北京大学开设《浪漫主义时代的欧洲音乐》课程,带音乐小白叩响古典音乐殿堂大门;青岛大学开设“葡萄酒文化鉴赏课”,带学生在微醺中品味葡萄酒文化的前世今生。

实验实践类

实验实践类课程注重实践体验的设计和实施,打破认知局限,感受实验魅力。用实验搭起“专业”与“通识”之间的桥梁,在理论中注入活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趣味生物学实验》课程,是面向非生物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和社会大众的科普课。内容主要包括人工琥珀动植物标本的制备、草履虫形态和运动的观察、植物组培与试管苗诱导、大肠杆菌绘图与诱导发光、蔬果农药残留检测、牛奶中酪蛋白的分离制备、诱变因素的微核测试、人类性别的分子鉴定、血压和心电图的采集、植物鉴赏等。

课程以学生熟悉或关注的生活场景导入,综合运用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的通识生物学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生活科学化、科学趣味化”;利用3D仿真、全景技术、动画技术等,拓展了实验的时间和空间,是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实验教学新模式。

拓展类

拓展类课程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厦门大学开设“潜水选修课”,学完可以考证;西北师范大学开设“射艺”,握弓、搭箭、勾弦、开弓、瞄准、撒放……学生们手拿弓箭,一字排开,在老师的口令下挽弓搭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体会中华之礼的博大精深。

生活类

生活类课程特色鲜明。在课程内容上,涵盖了如美食制作、健康生活方式、家居设计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在教学方式上,常采用实践操作与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增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浙江工商大学开设的《食品加工与创新实践》课程选课靠摇号,上课真带学生做美食;浙江大学开设《果蔬产品工艺学》,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做果酱、腌泡菜,在实践中掌握食品加工知识;青岛大学的《药妆的组成、功效与使用安全》课程,教学生亲手制作唇膏。

恋爱心理类

多地高校把“爱情”搬上课堂,内容涉及心理学、恋爱技巧、恋爱经济学、婚姻与家庭等方面。恋爱心理类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涵盖多种恋爱类型,不同的相处方式讲得很全面,如异地恋、姐弟恋、忘年恋等;又能帮助学生解决恋爱中遇到的难题,如因占有欲产生的矛盾、沟通不畅导致的冲突、异地恋的困扰等;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两性差异,了解恋爱的本质。

郑州师范学院开设《爱情心理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恋爱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恋爱商数;天津大学名为《恋爱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第一课就是《恋爱中的法律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开设的恋爱课程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爱上双人舞——两性交往与相处的艺术》。

健康类

健康类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同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这类课程通常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

云南中医药大学开设“养生课”,带学生感受调息静坐半小时;南京农业大学的“减肥选修课”,专为体脂率偏高的同学开设,专注减脂和运动健康,经过严格挑选,只有BMI高于28才能选课,而通过锻炼将体脂率降到24以下,才能结课。

非遗类

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色和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设了不同的课程。非遗类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强调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通过学习非遗知识,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提升文化自信,增进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东南大学开设“舞龙舞狮课”,带学生在传统民俗活动中感悟传承非遗文化;天津大学开设《京剧与中国文化》课程,把京剧名家从梨园请到课堂,将讲台变成舞台,带学生沉浸式感受京剧艺术魅力。

生命教育类

生命教育类课程直面生命议题,包括生死、生活、生长等,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正视死亡、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学会尊重生命。这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提高他们面对生命和死亡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济大学开设的《生命的省思——如何过好这一生》课程,通过案例分享、理论讨论、现场小组练习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广州大学开设“生死学”,鼓励学生到医院、孤儿院做义工,给学生布置写遗嘱的作业,引导学生慢慢克服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坦然面对死亡,学会如何与人更好相处,学会爱和被爱。

选课小秘籍

没有经历过抢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下面我们列出几个小技巧,希望能对选课有所助益。

1.明确选课的顺序,先选修,再必修,注意选修课的时间不要与必修课冲突。

2.提前做功课,选课前,课程的时间、地点、教授、班级类型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提前根据学校网站的信息进行规划,并做出不同的排列组合。

3.可能有的同学不知道哪个老师教得比较好,可以问学长学姐;可以看选课网上选这个老师的学生人数,人气高说明同学们爱选;也可以到一些公开课网站上去试听相关的课程,比如网易公开课、中国慕课网、开放大学等线上教育平台。

4.用好抢课神器,把筛选信息调到最细,用按键精灵一直点,事半功倍。

5.不少同学要抢课,不惜三更半夜起来刷网页,看看自己心仪的课程还有没有名额。

6.求优先权,学校考虑到大三、大四比低年级更迫近毕业,赋予了他们抢课优先权,也就是说他们选的课在第一轮被踢出的概率很低,第二轮抢到的机会也更大。师兄师姐们很乐意帮助师弟师妹们选课。但是,请他们帮忙的师弟师妹如果不想要那些课了,记得及时提醒他们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