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2024-10-17 00:00:00冯珊
校园英语·月末 2024年7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何有效落实这一目标也成为现阶段高中英语教师重点关注和探索的教研课题。鉴于此,本文在概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总结了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要点,并立足教学实际分析探讨了指向语言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培养、文化意识培养和学习能力培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供广大同行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冯珊,广西平南县中学。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括四个方面:一是语言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其体现的是学生在社会情境下学习和使用语言时的英语知识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思维品质。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体现的是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思维水平和个性特征,能够直观反映出学生对交流内容的分析、理解、推断和创造能力。三是学习能力。其体现的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科学运用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的能力,如能够自主开发学习资源和渠道、能够灵活选用学习工具、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它是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要素。四是文化意识。其体现的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水平和多元文化融合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准确地理解西方文化观念和语言表达思维,避免在英语交际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和误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进行科学设计,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要素能够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发展,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作用。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要点

(一)明确阅读教学导向

核心素养视域下,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传统平面式的知识习得型教学模式转变为三维式的思想浸润型教学模式。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需要明确以下阅读教学导向:一是重视文本的融合与阐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契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文本阅读中。在解读课文时,围绕文本主题融合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经验,并通过有效提问使学生围绕阅读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推动知识内化,实现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二是重视情感的沟通。英语阅读教学是师生基于阅读文本的一种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符合学生人生经验的话题、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等方法,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使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融,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很多高中生的眼中,英语阅读就如同横卧在英语学习道路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每次进行英语阅读时,不少学生会产生恐惧、抵触、畏难的心理,以至于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若将英语阅读比作登山,那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如同激发学生对山顶的渴望和对沿途风景的好奇,此时登山便不再是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学生能够在登山的途中感受到乐趣,在登顶的时候获得成就感,并期待攀登下一座山峰。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师想要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首要任务是通过适宜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使其能够在英语阅读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消除学生的负面学习心理,改变其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使其敢于、乐于进行英语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三)丰富阅读教学资源

作为教学活动的必要元素,教学资源的质量和丰富性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重视多样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围绕课程主题或教学目标收集更多的阅读文本,根据教学需求设计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或引入数字化教学工具等。通过教学资源的丰富,为学生的英语阅读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以此促进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实现多维能力素质的发展,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策略

(一)指向语言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核心素养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在英语交际过程中,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语言感知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想更好地落实语言能力培养目标,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1. 把握关键词句,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语言感知能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通过直觉准确判断语言含义的能力。语言感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即使遇到部分不认识的单词或句型,也会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及上下文含义的分析,对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形成整体性理解,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指导、训练学生通过把握关键词句的方式,来推测、理解文章内容,以此实现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1 “Teenage life ”中“The freshman challenge”的阅读教学为例。读到“I tried to join the school football team,but the coach told me that I didn't play well enough.Obviously, I was unhappy,but I won't quit.”一句时,针对“obviously”和“quit”两个陌生单词,很多学生会下意识地通过工具书或电子辞典来了解其释义。此时,教师可先阻止学生这样做,而是提出“若这段话出现在试卷的阅读文本中,在无法使用学习工具的情况下,你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单词的含义?”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会自主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句子所在段落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来分析、推测这两个单词的含义。根据对前文“the coach told me that I didn't play well enough”和后文“I was unhappy”的分析理解,并联想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听到他人否定自己时的思维过程和心理变化,学生便能够推测出“obviously”在句中表示“显然、很明显”。而在“but I won't quit”中,“but”具有转折的含义,结合前文“我想加入校足球队但未能成功”的内容,学生们能够推测出“quit”在句中具有“离开、放弃”的含义。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掌握通过联系上下文推测陌生单词含义的方法,经过反复训练,学生便会熟悉并习惯应用这种英语阅读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便会得到提升,为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实施读写结合,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水平是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路径。在英语学习中,影响语言运用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水平,其主要通过广泛的英语阅读来提升;二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使用熟练度,其主要通过经常性口语表达和写作来提升。由此可见,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有效举措。

仍以“The freshman challenge”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可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是以怎样的思维和结构进行表达的?”“文章中使用动词-ing形式作主语的句子有哪些?你能准确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吗?”“利用recommend表达建议时,其后常用that从句,从句谓语多为(should)+动词原形;表达‘推荐’含义时,其后也可接代词或名词。除了recommend,你还知道哪些表达‘建议、推荐’的动词?其用法是否与recommend相似?”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及包含的语言知识,以此实现阅读信息的输入及语言知识、技能的积累。考虑到这一阅读文本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在英语课堂接触的第一篇阅读文本,其核心内容与学生当前所处的学习状态十分契合,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教师可通过“同样是刚步入高中阶段的新生,你是否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呢?你是否能够像Adam一样,利用英语说说自己作为高中新生遇到的挑战呢?”等问题,将阅读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在丰富学生阅读感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语言表达欲望,巧妙地引出“随堂仿写”教学环节,将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自然融合。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模仿阅读文本的表达逻辑和语言结构,运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完成“新生挑战”主题的英语写作任务,以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运用。

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结合文本主题和学生实际情况,利用教学问题和任务将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有机结合,在促进学生积累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英语知识、技能实践运用空间,使学生能够主动运用积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表达,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实现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培养。

(二)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个方面,是学生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推断、分析、理解、创造等的重要基础,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的养心智特征。因此,思维品质培养是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性目标导向,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

1. 解读文章结构,培养逻辑性思维。

文章结构能够直观反映出作者进行语言表达时的思维过程。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阅读文本的行文结构进行解读,有助于学生清晰地了解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语言表达思维,从而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2 “Travelling around ”中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的阅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多篇文章,结合这些教学素材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时间顺序、比较对照、因果关系等梳理不同类型文章的行文结构,并通过实例展示向学生解释作者如何通过段落之间的关系来构建整篇文章的逻辑框架,以此向学生传授科学高效的文章结构解读分析方法,提升学生的文章结构分析能力。其次,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文本,运用学习的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尝试分析本板块的阅读文本的行文结构,思考作者的语言表达思维。基于上一环节的学习成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圈画“Over the October holiday”“leaving the day before the October holiday begins”“We're arriving at 9:30 a.m.”等关键词句或段落标志性语言,认识到利用顺序时间进行结构解读比较合理。基于文本阅读,学生了解到Richard一家将利用10月假期去西安旅游并参观“Terracotta Army”“Shaanxi History Museum”等著名景点,从而对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及语言表述的主线思路有准确的把握。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对阅读文本行文结构和表述思路的理解,探讨进行“Travel plans”主题的表达或写作时,该如何设计各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整个语言表达过程的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以“Travel with family”为语用场景,在组内进行有关“Travel plans”的口语表达并围绕表述内容为Richard写一封回信。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学生既能够掌握英语阅读过程中科学分析文章结构、快速梳理表述逻辑的方法,还能够通过后续的实践练习,掌握依据时间顺序描述某个计划的表达逻辑,从而实现对学生逻辑性思维的有效培养,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 借助头脑风暴,培养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能够影响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度,使学生在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效果。然而,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往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较为固化的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的空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活性便会受到抑制,陷入思维定式的泥潭,无法灵活地进行语言解读和表达,严重影响英语学习效果。新课标视域下,为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借助头脑风暴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行训练,以此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仍以“Travelling around ”单元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的阅读教学为例。教材第30页展示了一个兵马俑宣传页。宣传页旨在通过对“Terracotta Army”特点和相关知识的表述来吸引更多的人进行参观。在完成本板块文本的阅读后,教师可选择当地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为对象,以“Design promotional pages for hometown attractions”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要求学生为宣传页的设计献计献策,并利用英语表述自己的观点或直接撰写相应的宣传文本。由于对家乡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十分熟悉,学生在上述极具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中拥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大胆联想和充分思考,从景点历史、相关故事、文化特点等多个方面为宣传页的设计提出建议,并围绕这些建议进行充分表达和激烈探讨。

上述阅读教学过程中,头脑风暴的开展,改变了传统英语课堂枯燥、严肃的状况,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释放,能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主动进行知识实践,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锻炼,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显著提升,进而实现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培养。

(三)指向文化意识培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想要获得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真正熟练、正确地运用一门语言,学习者需要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深入挖掘阅读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围绕教学主题引入更多的教学素材,通过对多类型教学素材的分析探讨,使学生客观认识和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并形成文化包容意识,以此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3 “Diverse Cultures” 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收集更多展示唐人街真实景象的视频资料并播放给学生观看。通过教材文本素材和视频素材,学生对唐人街的文化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上述教学素材的整合分析,学生纷纷惊讶于唐人街上中西方文化的平衡与交融,使学生改变了“中西方文化相对立”的固有认知,为文化包容意识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若你将要到一个国家定居,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这一开放性讨论议题。基于上一环节从唐人街的相关资料信息获得的启示,学生能够快速把握住“文化包容”这一关键议点,提出“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尊重他国民族文化”“在主动接受他国文化的同时,维护和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积极探索多元文化的融合方法,并以此为抓手探寻生存发展机遇”等观点。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认同文化多样性,通过丰富教学素材的引入学习和议题的MKnU43dwlJU+UKPZ1tUAug==讨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包容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主动、客观地学习西方文化,真正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四)指向学习能力培养的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标视域下,学习能力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和培养的一项学科核心素养。鉴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Kn/Gm48IjNKiwdtZ0Dq1A==,切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Reading for Writing板块的阅读教学为例。教材的阅读文本描述了作者第一次在中国内蒙古体验那达慕大会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体策略为:课前,教师围绕单元教学主题及阅读文本内容,设计制作了包含激趣视频、文化拓展资料、导学案、基础知识点讲解、预测检测与反馈等内容板块的微课资源并利用线上教学系统推送给每名学生,要求学生结合微课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在微课资源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根据导学案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能够在激趣视频的激发下主动搜集与那达慕大会相关的资料信息,丰富自己对该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能够基于基础知识点讲解对教材文本进行细致阅读,在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利用学习工具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点的学习掌握;能够借助“检测与反馈”板块,客观了解预习效果并提出学习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环节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再次利用微课进行复习,以此夯实课堂学习成果。

通过上述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养成利用教师推送的微课资源或自主开发学习资源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驱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通过把握关键词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实施读写结合,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读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借助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融合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应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将上述教学策略整合运用,可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以此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更充分地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晓晖.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13):156-158.

[2]梁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J].山西教育(教学),2024(4):93-94.

[3]刘凡.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J].知识文库,2024(7):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