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本课程基于学校和学生实际,能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缺乏适性教育的缺憾。音乐作为全球共同语言,表达形式多样,能作为媒介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热情。本文提出借助校本课程平台,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数码和波形图等多种模态,引领学生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具身学习。本课程能促使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形成综合性学科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协同发展,帮助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模态学习;初中英语;选修课程;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袁美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初级中学。
一、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中,在合理、有效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学校的各种资源,如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响设备等教学设施,增强英语学习的真实性、鲜活性和实用性。经过多轮课程改革,我国教育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的课程结构。三级课程的目标都是育人育才,且相互弥补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旨在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全面满足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化需求的缺憾(李文化、陈宇博,2021),因此关注英语多模态呈现方式,基于学校实际和学生差异化需求,开展初中英语选修课程符合新课改理念。
“音乐是人类通用的语言”。很多英语歌曲含义积极向上,歌词蕴含深意,曲调朗朗上口,常被一线教师用来导入新课。但这种应用只是浮毛式一掠而过,学生不能感受到歌曲文化之深、歌词之意和音律之美,因此教学中难以体现优秀英语歌曲真正价值。为此,笔者尝试在课堂开设“动感‘英’乐”选修课,将歌曲以多种模态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图片文字读背景、音频视频探歌曲、数码音波试歌曲和文字海报展歌曲,不断提高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逐步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概念界定
语篇可分为口语与书面语等形式,还可以分为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模态。因此本文中的多模态学习指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多种渠道和媒介(包括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导入学生的大脑中。学生通过调动自身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具身地学习相关知识5LsBLBZs7o6Pjqdj+aeuj9VDWodtxnuuBN83XpYFK5I=。
多模态课程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多种模态向学生呈现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从多种语篇类型中感知语言和文化,并运用知识与能力。该类课程能帮助教师解决其以往英语教学中存在“脖子以上的教育”的问题。
三、动感“英”乐课程开发与实施
(一)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设计课程总体目标
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更强调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断优化自身的课程意图,形成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校本课程总体目标。但校本课程又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一样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校本课程动感“英”乐的总体目标设计如表1所示。课程目标的设定统领课程开发与实施整个过程。
(二)聚焦三大主题语境,选取课程歌曲资源
新课标指出,主题包括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范畴。初中英语教材的语篇都含在这三大主题范畴内。因此,指向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资源选取也应该涵盖在这三大主题范畴内。经过事先调查,笔者选定了学生所感兴趣的音乐类型及歌手,再结合英语歌曲的难易度和主题意义,在校本课程中安排了如表2的课程歌曲资源作为了课主要内容。根据上课内容的排队,将课程分为9个单元,其中3个单元为一个主题范畴,每个单元下涵盖一首歌的学习。根据学校课表的统一安排,本校本课程一周开设一次,在周五的晚托课。
(三)基于学校学生实际,规划课程实施四阶段
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供课外英语读物和视听资料,以及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等硬件设备。我校设备先进,教室配备了希沃电子白板,拥有1间可容纳40人的视听教室、2间配音教室、2个机房等。良好的硬件设备为学生进行多模态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另外,选修本课的学生音感佳、英语语言能力强、有较好的自我表达欲望和表现力,这为学生展示成果、评价过程创设良好条件。
根据校情和学情,本课程实施地点在学校视听室和美术教室。教学实施过程为:略览背景;初探歌曲;吟唱歌曲;传承意义。教学环节步步紧跟。下文将阐明如何以四步骤实施本课程。
1.图片文字——略览背景。导入环节为“A Glimpse into its background”。教师以一张与主题相关的照片作为导入,让学生猜测歌曲主题来锻炼学生“看图说话”和“读图推断”能力。再提供歌曲背景的英文介绍并设计开放问题。例如在“Five Hundred Miles”导入环节中,教师以一张美国乡村美景作为导入,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主题可能是什么。接着教师提供本首歌曲背景介绍的英文文字(如下文所示):
Five hundred miles has enjoyed worldwide popularity since it was produced. It makes people think of their hometown and the people they love and care. With its overall influence, the singer Hedy West has become a hit and the song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a lot of different versions, such as Japanese, Chinese and French.
文字介绍能为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作好铺垫。最后教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What makes the song so popular? ”,部分学生回答如下:
S1's answer: The song is so popular because it reminds people of their hometown.
S2's answer: The singer shares the same feelings with most of the listeners so it is quite popular.
S3's answer: The song is meaningful.
由此可见,利用图片、文字等模态帮助学生略览背景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生词和导入歌曲的三重作用。
2.视频音频——初探歌曲。第二环节为“A taste of it”。借助教室内耳机、电脑、麦克等播放视频和音频。在播放前,教师先布置任务“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What do they stand for?”,播放音频时,让学生闭眼感受一下自身情绪起伏“What will you think of when you are listening to this song?”。
如聆听和观看了“Five Hundred Miles”的视频和音频后,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和“What do those things stand for?”。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如下:
S4: I saw many children, a couple and golden fields. It’s so beautiful.
S5: I can see a car and several houses. People were talking to each other.
第一个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关注视频模态下的意象。通过对意象类别和数量的观察,体验视频中人物情感的变化。而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则多样化:
S6: I think children and this couple actually stand for people's hope for a family.
S7: I believe the golden fields are the symbol of hard work and bright future.
S8: The car has the meaning of escaping from his hometown.
开放性问题能凸显学生对歌曲主题把握和理解情况。对于中心思想正确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和赞成。但针对歌曲有着误解的回答,教师应该借助其他同学的回答,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认知偏差。笔者认为利用视频和音频的模态教学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歌词背后的深意,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
3.数码波形——吟唱歌曲。第三环节为“A grab of the music”。学生需关注歌词内容、音律节拍和发音标准等,本环节指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发展。课程选取的歌曲曲调简单,较易上口。但是中国学生的发音问题一直都是英语教学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邱雨晴指出,语音分析软件通过波形图谱将抽象的听觉信息转变为形象的视觉符号,即实现语音可视化,使学生获得精准的评价与反馈信息,能够提高学生模仿朗读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自学积极性,达成口语自学目标。
笔者认为借助数码波形图不仅能让学生直观明确地看到歌词当中重读和连读的地方,更能让学生直观看到歌词重读和连读与歌曲本身音律的联动,进而真正地享受歌曲的学习过程,充分体会英语知识、能力、情感与音乐律动的融合之美。因此以数码波形图模态呈现歌曲能让孩子真正掌握音律之美,让音乐成为英语学习的完美载体,让“英”乐真正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4.文字海报——传承意义。第四环节为“A creation for the music”。在本环节中,学生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创作属于本组的文字海报,传承歌曲主题意义。下图1是两张Safe and Sound和Perfect的最佳小组海报。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制作海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搭建多种学习支架,以确保学生完整正确的输出。陈新忠和赵慧慧(2023)提出“学习支架的搭建为每位学生都能成功完成项目并达到学习目标创造了条件”。因此本课程中教师除了提供学习资源支架之外,还帮助学生搭建了技术支架并且创设了积极向上、自由多元的课堂文化支架。
笔者认为在教师提供支架的支持下,以文字海报的模态呈现学生对歌曲的所感所悟,能引导学生内化主题意义,将自我认知融合到校本学习经验当中去,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传承歌曲主题意义。
(四)素养引领课程评价,彰显教学评一致性
该课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彰显了教学评一致性。首先,在课程目标确定环节,教师就依据课程目标,从核心素养角度出发规划了课程评价总体目标。评价总目标应当明确描述课程结束后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维度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并指出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何种任务。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以评价总体目标为导向实施不同的评价活动。评价活动的设置需呈现螺旋上升、步步紧跟的趋势,逐步地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过程和课程学习结果,持续地关注学生在歌曲学习中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在上Perfect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课堂评价活动:小组合唱歌曲并给其他小组提供建议;绘画海报并思考海报如何体现“perfect”;小组呈现课堂成果并进行组间评价。
作为课程的最终教学成果,歌曲海报的制作不仅呈现了学生对于歌曲本身的掌握,而且展现学生对歌曲精神的理解。因此在教学展示环节,教师需设置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明确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和评价维度。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本小组成员、其他小组以及教师。评价标准要突出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准确度。下表3是课程海报的评价量表:
四、课程开发的收获
(一)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程以学生为教学主要参与者、实施者,教师则为提供工具性支架、给予及时反馈监督的角色。从以往初中课堂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走向学生主动探究感兴趣的英文歌曲学习。课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收集材料、自主制作计划、自主作出决定,自主评价,自主表现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从孤军奋战转为各司其职,发展了合作学习精神
新课标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合作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愈发显得重要。小组任务和海报展评都是基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的结果。成员能力互补、互相激励,能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习效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精神。
(三)由单学科转向跨学科研究,形成了综合性学科能力
在寻找制作海报的资料时,学生网上检索、制作短片等过程中运用了信息技术能力。在分析歌曲背景知识时,小组成员查阅了历史政治等科目的教材和资料,调用了自身历史和政治的知识。学生也在反思中提到,在本课程中,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能更有效、快速、积极地完成制作海报的任务。
五、结语
动感“英”乐校本课程自实施以来已有三年的时间。根据其教学效果,可以得知多模态视域下的初中英语选修课开发和实施范式能激发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合作地进行多感官、具身化地学习,能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脖子以上的教学”的顽固问题。笔者认为借助校本课程这个必不可少的平台,以多模态形式向学生呈现英文歌曲本身,能帮助学生综合发展英语知识、能力和情感。四阶段的课程实施步骤能逐步螺旋式地引领学生落实核心素养,值得进一步的探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陈新忠,赵慧慧.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3(5):34-39.
[4]邱雨晴.多元交互技术赋能的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2022(11):27-30,37.
[5]李文化,陈宇博.指向提升核心素养的英语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以《TED演讲》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1(5):61-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