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践行课程标准理念、落实“图形与几何”核心素养,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课时目标,并从单元整体、知识结构化维度定位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结构化高阶思维。文章针对“线的认识”一课,提出三个方面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深度教学实施策略,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几何概念;高阶思维;优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9-0042-04
“线的认识”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内容,该部分不仅是学生从一维线性概念向二维平面概念过渡的基础,而且是学生从直观感知向深入理解知识本质转变的关键,对学生后续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图形的特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笔者将结合“线的认识”的教学思考与实践,阐述在结构化视角下,以评价为导向让课时目标落地、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发展进阶的策略。
一、审意:审清概念本质意义,开展结构化教学
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设计结构化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更精确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遵循螺旋式上升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单元整体视角,厘清各课时之间的联系,将有关联的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教学整体,帮助学生整体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概念,进而构建起概念间的联系。
分析“线与角”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和内在知识结构,发现“线的认识”是整个内容结构中的起始课,意在认识线的属性与特征,需要精雕细琢,不建议与其他课时进行知识内容上的整合。线的知识发展方向有两个:一是线的本质属性——长度,即线段的度量,指向测量内容的学习;二是线的位置——运动,包括直线的平移和旋转,平移形成平行线,旋转对应线的相交,而相交后会形成角,旋转的角度即为角的大小。由此可见,本节课的学习是为后续学习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角做铺垫。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建构了在结构化视域下的几何概念教学实施路径(如图1)。
二、培思:丰富数学教学形式,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表现出的数学思维水平也存在差异性。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在不断发展的,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自主定义,培养创造性思维
自主定义是指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对相关概念下定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受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能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深入思考并表达同一现象,从而增强其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线的认识”时,先通过“线是否有长短?”这一思考性问题导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抓住线的本质属性“长度”:两边都望不到“头”为直线的原型,一边望不到“头”为射线的原型,两边都有“头”则是线段。从生活化的“线头”到数学化的“端点”,让学生成功抽象出三种线的特征。再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将三种线表达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挥想象,探索出三种线的画法,将线的本质特征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线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辨析联系,培育辩证性思维
辨析即为辨别、分析。学生在对同伴所下的定义进行辨别、分析的过程中发生思维碰撞,经历深度思考,深化概念理解,培育辩证性思维。例如在学生建立了“直线”“射线”和“线段”概念后,让学生对有关概念进行判断(如图2)。
经过辨析,学生发现线段和射线藏在直线中,对几何概念“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有效发展了辩证性思维。
(三)多元助力,培植广阔性思维
多元助力指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助力几何概念的感悟。多元化的途径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全面和多角度的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使其能够举一反三,进而培养学生的广阔思维能力。
1.借力尺规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内容要求中提到:“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因此,在教学“线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借助直尺和圆规,让学生对三种线进行更深入的辨析(如图3)。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利用尺规进行探究,逐渐感受到可以用圆规来“量”线段长度,线段的长度就是圆规两脚针尖对应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
通过尺规作图,学生锻炼了动手作图的能力,发展了几何直观。
2.借力游戏
将游戏的元素和机制融入教学中,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情境性和互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可设计以下两个游戏。
游戏一:辨线大作战。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信封,信封里藏着一条线段,通过撕开一点点,再多撕开一点,到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猜测信封中到底是什么线(如图4)。
游戏二:量线大作战。每组中的两条线段(如图5)一样长吗?肉眼看得出来吗?请我们的新朋友尺规来帮帮忙吧。
借助游戏,通过辨线、量线促进学生深入辨析三种线的特征,深化学生对线段、直线和射线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优评:立足学生过程体验,优化教学评价标准
在小学数学几何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单一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个性发展,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全面引领学生的学习,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一)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制定过程性评价标准
《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因此小学数学几何概念课的评价要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导向,先制定具体、精确的学习目标,再将学习目标转化为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并据此制定出课堂评价的标准。
例如,笔者教学“线的认识”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的评价任务设计(见表1)。
(二)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几何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和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素养的提高进行综合评估。笔者针对“线的认识”一课设计的学习评价表见表2。
教学几何概念时建立系统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助于精确掌握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动态,而且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整,进而促进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并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应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概念的本质,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多元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在观察、探索、体验和实践中深化对几何概念的理解,以实现几何形体概念的有效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陆雨薇.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浅析[J].教育界,2022(18):38-40.
[3] 黄丽颖.整体构建几何概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24):44,55.
[4] 陈洪杰,吴翠芬,滕晓梅,等.中小学几何概念衔接教学的研究:从“直线、线段、射线”的两堂课辩起[J].小学数学教师,2014(4):17-20.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