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2024-10-15 00:00:00范真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4年10期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探讨了在教学环境布置、知识点传授、教学引导及课后实践等多个方面的融合策略,目的是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并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圆的认识;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9-0082-0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提出,需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倡导各学科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教育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于教学理念,而对于如何多角度融传统文化于小学数学课堂的具体探讨相对较少,特别是在教学环境布置、知识点传授、教学引导、课后练习等方面。本文将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为例,探讨如何从多个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旨在为教师提供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环境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涵盖了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三个方面。物理环境包括教室的布局、设备、光线和声音条件;社会环境则涉及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同学间的互动及家长的参与度;技术环境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设备和软件等。

在物理环境的布置上,教室的布局和装饰是关键。例如,可以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与“圆”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圆形窗花。这样的装饰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使用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教具和学具,如月饼、太极图等,也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社会环境方面,家长参与班级文化的营造至关重要。例如,可以创建主题班级活动,如举办“圆”主题的数学文化节,让学生通过绘画、剪纸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圆”的理解和创作。同时,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与“圆”相关的手工艺品,或讲述与“圆”相关的传统故事和传说,以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在技术环境方面,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是关键。通过在课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展示古代建筑中的圆形设计,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度。这样的教学方式旨在创造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与教学知识点的交融

小学数学关于“圆的认识”的知识点包括“圆的基本概念”“圆的特征”“圆的画法”。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知识点相结合的过程中,应重视“融合”而非简单的“叠加”。这种融合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知识点的讲解之中。

(一)圆的基本概念

在阐述圆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圆心、半径、直径)时,可以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中的圆形应用进行实例分析。例如,介绍古代利用圆形观测天象的实例,如司南(古代指南针)和浑天仪(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古代仪器的图片或模型,使学生了解圆形在古代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圆的特征

在讲解圆的特征时,可以借助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中的圆形对称图案及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来展现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述圆的对称性时,展示传统剪纸艺术中的圆形对称图案,如“双喜字”和“双鱼图”。同时,鼓励学生动手剪纸,体验圆形的对称美。在介绍圆周率(π)的概念时,可以讲述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圆周率的概念,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历史的兴趣和对中华古代智慧的敬意。

(三)圆的画法

在教授学生使用圆规画圆时,可以结合传统绘画中的圆形运用,如“太极图”“圆形梅花图”“双鱼图”等。让学生尝试在纸上用圆规画出圆形,并进一步创作成绘画作品。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技巧,又能让他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堂教学中的引导

课堂教学引导是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导

目的: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概念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方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实例:在讲解圆的定义及其组成部分(圆心、半径、直径)时,可以设计一个与中国古代天文学相关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浑天仪的视频和图片,并介绍古代天文学家如何使用浑天仪观测天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还能让他们了解圆在古代科学中的重要应用。

(二)问题引导

目的: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圆的概念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方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实例:在讲解圆的特征时,可以提出“为什么车轮是圆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马车和现代车辆的设计,讨论圆形车轮的对称性和实用性。同时,展示古代车轮的图片,丰富文化内涵。

(三)活动引导

目的: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加深对圆的理解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方法:设计和组织与“圆”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实例:在教学圆的画法时,引导学生使用圆规在纸上画出不同大小的圆,并尝试创作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圆形图案。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心、半径、圆的对称性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体验传统艺术的美感。

(四)资源引导

目的:通过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圆形的兴趣,让学生增强直观理解、拓展知识面,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方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寻找资源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究。

实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坛的圆形建筑、故宫中的圆形拱门,以及传统园林中的圆形窗户和凉亭的圆顶。要求学生在户外观察传统建筑,鼓励学生查阅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并在课堂中分享更多圆形元素实例,以加深对圆的特征和应用的理解。

(五)情感引导

目的:通过情感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实例:在课堂上,表扬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完成与圆相关的传统文化作品并展示,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语言引导

目的:通过语言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圆的概念”,并激发他们对数学历史的兴趣。

方法: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

实例:在讲解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例如成语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素材。

【教学片段】由成语导入教学内容

师:中秋节还有另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1:团圆节!

师:非常正确,中秋节就是团圆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圆”字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团圆和完美。说到“圆”字,大家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2:花好月圆、字正腔圆、自圆其说。

师:大家列举的成语都很贴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生活中有很多物品都是圆形的,比如车轮。那么,古代城门的窗口为什么常常设计成圆形的呢?

生3:可能是为了方便观察和射箭。

师:确实如此。圆形窗口不仅美观,还能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防御功能。这些设计都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通过这样的问答互动,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圆的概念,以及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应用。

三、课后的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圆的认识”一课的融合与衔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课前和课中的教学环节,还应贯穿于课后教学实践之中。课后融合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融入及家庭作业的反馈上,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并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在家庭教育融入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圆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家庭作业,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不仅能够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家长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让学生和家长共同探讨“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观察家中的圆形物品并思考其设计原理,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让家长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古文化景点,寻找与圆相关的艺术设计作品,学生收集相关图文资料后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在家庭作业设计上,教师应布置一些既有趣又具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圆,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让学生利用圆的知识创作图案,并阐述图案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此外,可以安排手工制作任务,并在课外活动中设置展示交流平台,展示学生制作的与圆相关的传统工艺品。

合作完成作业是强化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来完成作业。例如,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圆相关的传统文化主题,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组织一次“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作品展示活动,让学生分组展示家庭作业或手工作品,相互观摩、评价和交流。

通过这些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圆的认识”一课的课后教学中得以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这一持续而全面的教育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