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目前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难以入手的问题,以具体案例“数说家乡十年变化”为切入点,阐述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的三要素:指向高阶思维的目标、注重探究过程的任务、关注过程表现的量规。借助表现性评价技术,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实现全息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表现性评价;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9-0001-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则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分科设置课程背景下,实现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的积极稳妥的措施。跨学科主题学习不是独立的专设课程,而是各门学科课程的一个内容板块。”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位已然清晰:立足学科,让学生拥有系统且扎实的学科知识与方法;主动跨界,让学生能够破除分科课程带来的视界窄化、思维僵化,从而实现全息学习。
吴正宪老师指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大部分基于现实背景,旨在解决现实问题,强调与现实世界及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这是背景、内容上的“跨学科”;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调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以及多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方法,这是学习过程中的“跨学科”。如何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助推活动落地呢?教师应依据主题活动目标确定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参与活动程度等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的评价。因此,评价应成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目标、任务、过程的设计同步进行。评价过程中,应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推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反馈其学习成果。表现性评价是在接近真实情境的条件下,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中嵌入表现性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如图1)。
下面以“数说家乡十年变化”为例展开具体阐述。
一、目标导航:指向高阶思维
“主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枢纽,它将分散在各个学科及实践难题中的知识碎片,通过一定的逻辑联结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观察问题和开展学习的宏观视角。跨学科主题学习涉及两大活动主题领域:一是与课程标准、教材配套的主题,包括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部分,以及《课程标准》中“综合与实践”所提供的主题活动内容(如涉及量、方向与位置、负数等知识点的内容),还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二是根据学段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自主开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在主题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这不仅为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还为活动实施后的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
“数说家乡十年变化”课程设计以数学为核心学科,同时融合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以此构建课程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基于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单元,紧扣数学核心素养,以“数说家乡十年变化”作为跨学科主题。学生需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探究(例如家乡的人口、经济、交通等方面),通过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统计知识来呈现和分析数据,让数据“说话”,让图表“发声”。这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种子。笔者从课程学习目标中筛选并确定了“知识小博士、设计小能手、数据分析师、家乡推荐官”四个子任务的表现性目标和评价形式(如图2)。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背景下,需要从教学目标中提炼出具体的表现性评价目标,确保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二、任务巡航:开启探究过程
完成学习主题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定后,需要设计合理的表现性任务来落实目标,使抽象的目标具体化。这些任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来学习与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感悟学科知识之间、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在设计任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任务的来源、特征、关键环节和预期效果。具体而言,要考虑的要素包括任务结构、情境、任务数量、完成任务的人数、时间和表现形式等。其中,任务结构可分为良构和劣构两种类型。表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图表、日记、实验报告、小论文、项目成果、口头汇报、演示等。下面是笔者设计的“数说家乡十年变化”的主任务指导语(如图3)和任务要素(见表1)。
创设情境和表现性任务旨在收集学生在特定任务中的行为表现作为评价证据,以此对表现性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验。那么,如何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设计表现性任务呢?
首先,围绕关键能力,推动期望表现呈现。尽管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素养,并强调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任务设计应当围绕目标中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助推核心素养表现的呈现,使教师能够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捕捉目标设定的几类表现。
其次,提供多元支架,支持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需要借助支架有序开展;具有多元的学习方式,需要匹配多元的学习支架;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需要借助支架降低认知难度。教师可以提供微课、评分规则、范例解读等多种支架,降低任务难度,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任务,明确目标表现,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活动。
以下是“数说家乡十年变化”四个子任务的具体设计及学生完成情况。
子任务一:知识小博士
【指导语:自主整理和复习“统计与概率”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二年级下册的“数据收集整理”、三年级下册的“复式统计表”、四年级上册的“条形统计图”、四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和五年级下册的“折线统计图”。选择内容时遵循“会学—会看—会说—会应用”原则。】
要求:(1)组队:4~5人为一组,自由组队后设定组名、组长。
(2)合作:整理并绘制统计图表相关知识思维导图。
(3)练兵:完成小练习,掌握各种统计图表及其关系。
子任务一实施后的结果表明,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比较全面。约80%的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境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86.16%的学生能读懂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并尝试预测数据的变化,具备一定的数据意识。
子任务二:设计小能手
【指导语:你们小组想了解家乡十年来在人口、经济、交通等哪方面的变化?需要搜集哪些数据来说明这些变化?要怎样搜集这些数据?要利用哪类统计图表来表示这些数据?】
要求:(1)讨论:小组内进行讨论,确定家乡十年变化的主题,选取适当的探究时间范围,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类型。
(2)修正:每位组员都要积极提供想法,拟定合理的研究方案,全体同学对方案的设计做出评价。
深入分析子任务二实施后的结果,发现本地学生对家乡的研究想法颇多,找到了许多新颖的切入点,如近十年“北仑港口吞吐量”“北仑区轨道交通”“北仑区老人手机使用情况”“北仑区青少年近视率”等。同时,这也引发了外省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思考,如近十年“赣州市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安徽省人均GDP”等。大大小小的角度折射出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对社会的关注,展现了学生作为“新时代小主人”的风范。结果显示,高达94.87%的学生设计出了完整的活动方案,大多数学生懂得利用网络搜集数据,并能够将统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子任务三:数据分析师
【指导语:在信息科技课上对所需数据进行筛选、整理,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你从绘制的统计图表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能否预测明年家乡的变化?】
要求:(1)收集十年相关数据,并填写完整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子任务三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根据数据正确绘制统计图,能否读懂统计图,以及是否能利用已知信息预测不确定事件。结果显示,仅有7.81%的学生未能完整绘制统计图,约80%的学生能够选择两类数据绘制统计图并进行分析和预测,但仅有9.38%的学生能进行深度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显著提高,他们能够灵活选择适合的统计图表,包括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图、复式折线图,有些学生甚至能根据数据特征绘制两幅单式折线图进行对比。
子任务四:家乡推荐官
【指导语:请从数据的真实性、图表的直观性、表达的吸引性等三个维度介绍家乡。】
要求:(1)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内容,通过手绘或课件展示家乡十年变化图。
(2)组内推选一名家乡推荐官,结合课件,向大家介绍家乡十年的变革。
子任务四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美术审美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介绍的过程中发现,约98%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汇报;约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制作精美的课件,并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家乡推荐官”的活动中还惊喜地发现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他们乐于接受开放性的挑战,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综合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多角度地介绍家乡。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知识领域,还学会了用数学的视角审视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量规护航:关注过程表现
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应注重多元性、表现性、过程性和趣味性,并根据反馈结果完善驱动任务。制订评分规则(即量规)是评价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量规体现了以终为始的思想,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提升,同时为教师提供教学依据。评价量规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评价维度(要素)、表现等级和具体描述。量规的制订一般遵循两种路径:自上而下的演绎方法和自下而上的归纳方法。前者依据理论框架进行开发,后者则基于对学生以往表现样本的分析进行定级。量规可以是教师、学生作为开发主体,也可以由师生共同创建。
首先,应依据目标确定评价维度和方式。评价维度是对评价目标关键要求的归纳概括,即明确评价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对于包含重要目标要素和较为复杂表现的认知维度,可采用分项评分规则进行考查,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或同伴;对于任务中共同表现的情感特征,可运用核查表加以考查,评价主体是学生自身。
其次,基于SOLO分类理论划分表现等级。表现等级又称成就水平,是对描述同一维度的行为、结果质量从好到坏的划分。划分量规的表现水平等级既要基于学习认知模型,又要对学生学习作品有充分了解。SOLO分类理论从可观察的学习结果在结构上的复杂程度出发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水平,将学生认知发展从低到高分为5个水平。
最后,以可观测行为描述各等级特征。描述各个等级上表现质量的具体指标时,可按威金斯提出的“程度副词+形容词+动词+内容”呈现方式予以叙述。等级描述来源于评价目标的内容、学生的表现情况和相关文献,语言描述应简练、精准,在探讨交流、反复应用的基础上不断完善。
有了量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就有了依据。依据成果评价目标,以量规为依据及时捕捉学生问题表现,就能通过反馈优化学生展示表现。“数说家乡十年变化”子任务评价量表见表2。
“数说家乡十年变化”子任务的评价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样本量为448人。结合具体客观的评价量规,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不同子任务中所表现出的真实水平。这种评价方式真正体现了以课程思维建构“新目标”,以结构化学习经验重组“新内容”,以跨学科实践统领“新教学”,以真实情境问题解决推进“新评价”的理念,使学习回归生活本身,让学生通过全息学习实现关键能力的提升。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知识整合能力和融会贯通思维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了从独立到关联、从理解到应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积极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及学校课程育人体系的形成,努力达成变革育人方式、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其意义[J].文教资料,2022(16):22-26.
[2] 吴刚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与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9):53-55.
[3] 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59-64,72.
[4] 郭华.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育人质量的一条新路径[J].人民教育,2023(2):25-27.
[5]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 安富海,管起燕.我国表现性评价研究20年:问题与反思[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6):35-40,101.
[7] 邹景.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4):16.
[8] 刘贤虎.基于理解的小学数学教学表现性评价[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2):33-37.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数学+:任务驱动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研究”(编号DH2024321)和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主题式学习:‘DSD’任务型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编号:2023YZD050)研究成果。】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