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融入生活理念被视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策略。该策略旨在通过将艺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结合教学实践,对生活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活理念;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应用策略
作者简介:廖思瑾(198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国清中学。
为实现初中美术与生活紧密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精心挑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项目式和探究式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1]。此外,教师还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包括传统的作品评价,还要涵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创造力表现及反思能力。通过跨学科的整合,美术教学能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形成互补,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互动。同时,优化教学环境,打造富有艺术气息的学习空间,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教师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不仅能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更有助于培养他们将艺术融入生活的能力[2]。
一、生活理念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通过融入生活理念的初中美术课堂学习,能更好地记忆所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成效。生活化的教学与日常生活经验直接相关,使得抽象的艺术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这种相关性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建立起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3]。此外,生活化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有助于学生消化美术知识
将生活理念融入初中美术教学,对帮助学生消化美术知识有多重益处。当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进入课堂,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从而加深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授色彩理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周围环境中挑选颜色,讨论不同色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使抽象的色彩知识具象化。学生在接触到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话题时通常会更加投入和兴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探索和学习美术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消化美术知识。生活化的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美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4]。学生通过将美术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能更好地认识到学习美术的实际价值和应用前景,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不仅肩负着传授绘画、雕塑等技能的职责,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采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意灵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作品[5]。此外,美术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方式,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具有正面影响。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区艺术项目或者公益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到艺术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并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来传递正能量、关注社会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生活理念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融入生活气息,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与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初中阶段,美术课本内容大多较为晦涩,对于非美术专业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气息并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将生活元素与美术课本相结合,选择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动机的教学内容[6]。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蕴藏着和美术相关的知识。建议教师培养记录生活的习惯,作为日后选择美术教学内容的参考。教师设计美术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多样性与开放性,以此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初中美术教师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时,应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事物,包括大自然的相关景象、学生的校园活动以及传统节日等。例如,以季节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根据不同的季节设计相关教学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又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培养其审美能力。除此之外,校园生活也可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重点主题,举行运动会、艺术节、演讲比赛等活动时,教师可以将黑板报、海报、条幅等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时,热情高涨,能增强对美术的兴趣和参与感。传统节日也是较好的美术教学内容选择,如设计与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关的艺术项目,辅导学生制作灯笼、剪纸、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并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较好选择,例如,将环保作为教学主题,让学生使用塑料瓶、废纸壳等废旧材料创作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艺术品,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通过艺术创作传达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环保信息,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教师也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主题设定为日常物品再设计,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日用品,对书包、文具盒、衣服等进行再设计。
(二)加入生活情境,运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在初中阶段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与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共鸣及创造力的培育至关重要。生活理念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入生活情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讨论、实践、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它们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偏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适宜的生活情境,熟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并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去探索和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校园艺术节”主题为例。教师根据选定的主题,利用道具设计一个模拟艺术节的情境。教师不妨遵循以下步骤来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艺术创作。首先,教师将教室划分为若干区域,如展台、舞台、座位区等,并分配给不同组的学生进行设计装饰工作。其次,教师应依据不同分区进行创作指导,教授学生相关的艺术知识和技巧,如绘画技巧、手工制作方法等,并鼓励学生展现个人风格和创意。再次,教师为学生提供提前准备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根据掌握的美术知识以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各区域的布置。同时,分配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表演者、组织者、观众、评委等。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任务,表演者需要表演节目,组织者需要策划和协调活动,观众需要欣赏节目,评委需要评价作品,让学生在参与“校园艺术节”的过程中,感受不同角度、不同角色的审美方向和态度。其中,最关键的是展示与交流,在模拟情境中组织学生互相参观不同小组的设计作品,即各区域的装饰布置。每个区域推选一名学生做介绍讲解工作,向其他同学和老师介绍自己小组的创作理念和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促进交流和学习。最后是反思与总结环节,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讨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不足和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三)基于实际生活,设计美术任务与作业
基于实际生活设计美术任务与作业是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它能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因为当学生能将所学的美术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时,他们会感到学习更加有意义和实用性,也会更加感兴趣。其次,生活化的任务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同时,生活化的作业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作品,并理解艺术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建筑、植物或者周围的自然环境,然后创作出反映这些元素的画作或手工艺品。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校园环境的图片或视频,介绍本次作业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观察和创作,掌握校园建筑和环境的设计技巧,并培养观察能力,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创造力。然后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负责观察校园的不同区域,如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绿化等。教师须向学生提供观察清单或观察指南,指导学生注意建筑的线条、色彩、结构,植物的形态、纹理、生长环境等,并带领学生实地观察,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是文字描述、草图或照片。学生回到教室后,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选择要创作的媒介和材料,如绘画、雕塑、拼贴等。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比如如何构图、如何使用颜色、如何表现光影等,教师最好采用巡回指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个性。完成作品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可以是班级内部展示,也可以是学校范围内的展览,鼓励学生在作品旁边附上自己的创作过程、灵感来源和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美术任务,学生不仅能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和欣赏。
(四)做好课后衔接,延伸生活化美术课堂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做好课后衔接工作能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延伸。这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还能深化学生对艺术理论的理解,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实践活动是做好美术课后衔接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后衔接工作,教师需精心设计与课堂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还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包括专业文献、在线课程、艺术家访谈和美术馆资源等,艺术工作坊、实地考察和社区艺术项目都可作为活动的选择。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提供定制化的辅导,是实现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关键环节。
以“标志设计”一课为例。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标志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等,理解常见标志的象征意义。教师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徽设计大赛,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设备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学校的校徽,包括设计理念和灵感,并向学生介绍校徽设计的重要性和意义,阐述设计大赛的目的和规则。其次,教师应带领学生研究学校的历史、文化、特色,了解学校的精神象征和视觉元素。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原理,如对称、平衡、对比和色彩搭配等。然后,学生开始进行头脑风暴,绘制草图,尝试不同的设计构思。教师在这个阶段提供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想法。学生选择最满意的草图进行详细设计,使用绘图工具(如铅笔、马克笔、电脑软件等)制作更精细的设计方案。设计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级或年级的评审活动,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并提供建设性的反馈,教师也应给予专业意见,引导学生根据评审和反馈的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整个设计大赛流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创意思维,还能增强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借助诸如此类生活化美术课堂的延伸活动,可以确保初中美术教学的连贯性和深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并为其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提供引导。实践活动与美术课堂相结合,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进而锻炼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总结
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理念意味着将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以及深化其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通过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学生能理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作为美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鼓励他们用艺术的视角去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同时,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能不断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人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智栋.学习共同体视域下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6):101-102.
[2]占宇.初中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1):336.
[3]刘丽亚.生活化视域下初中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5):903.
[4]唐菲.走向生活化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2):195.
[5]刘丽凤.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研究[J].文渊(高中版),2021(1):246-247.
[6]杨学俊.生活化情境教学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