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广西地域资源的高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2024-10-15 00:00:00赵翠艳
求知导刊 2024年17期

摘 要:面对广西的民族文化特点,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美术资源,开发地域特色校本课程,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挑战和要求。为丰富学生的美术体验,开阔其艺术视野,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充分挖掘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美术教育资源,将民族艺术的优秀美术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方面面,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深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结合市情、校情、生情,研发富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美术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彰显“以美浸心”美育特色。

关键词:广西地域资源;高中美术;校本课程

作者简介:赵翠艳(1983—),女,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基于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高中美术教育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近几年,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以“五育融合,发展特色”为依托,以落实新课程标准为抓手,将广西民族文化中的美术教育资源引入美术课堂,不断探寻深化学校美育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致力于教师专业素质与学生审美素养的双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校对广西地区优秀的美术资源进行梳理和提炼,将其与美术教学、艺术社团、美术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将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中,建立美术馆、校史馆、非遗实践园等;围绕多样化校本课程体系,编写“山水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系列美术校本教材,实施“浸心体验式”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附中特色”的多样化校本课程。

一、融入广西地域资源的高中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新要求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要丰富课程资源,发掘在地文化,推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从中可以看出,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新要求,有利于充实美术教学内容,使美术教学更具地方特色。

(二)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掘课程资源,加大区域内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统筹使用力度,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要“根据当地美术教学资源,编写既体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方或校本美术教材”。这些文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与研究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

(三)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

美术教育的开放性为学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和思想带来了机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要把地域性美术资源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学习地域文化,深入体会家乡艺术的文化内涵。丰富美术教育的内涵,创新美术教育实践方式,成为新时代美育新格局,是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四)支持校本课程开发

《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提出:“校本课程由学校开发,要立足学校特色教学资源,以多种呈现方式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我校立足校情,挖掘乡土,放眼广西,从三个主要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形成综合性学习主题;建构“探、思、学、做、评”体验式教学模式,依托多样化校本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二、打造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平台,融入高中美术课堂教学

(一)明确课程开发原则,树立校本课程开发多样化意识

想要有效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资源,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结合地方文化实际,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国家发展之间的联系,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1]。

从美术学科角度来看,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信息化资源。结合实际校情和学生学情,我校深度挖掘广西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利用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开发校本课程。

(二)梳理广西地域美术资源,开设美术多样化校本课程选修

地域美术资源与教学融合的关键是资源搜集与梳理。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其民族美术资源包括壮族织锦、苗族蜡染、瑶族绣花、侗族木构建筑等,集生活性、美学、文化性、多样性于一身[2]。

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就搜集到的广西民族文化的美术资源进行归类和梳理,分析与提炼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地域美术资源,使其成为适用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开设了一系列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多样化校本美术选修课,开展了特色工作坊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例如,具有校本特色的“走进我校叶侣梅美术馆”课程、依托山水文化的“山水潮画”课程、融入民族色彩的“壮美油纸伞”活动以及非遗项目“石刻拓印”研学实践。

(三)构建多样化为校本特色的“浸心体验式”美术课程内容体系

《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依据五育融合建设的思路,我校“浸心体验式”特色美术课程分为“浸心”课程和“创艺”课程两大类,通过体验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方式,将美术、音乐、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与沉浸式体验。“浸心”系列课程包括经典艺术鉴赏类、综合实践类,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创艺”系列课程包括民族艺术传承类、山水主题创作类,旨在培养学生敏捷的反应能力、坚韧的意志品质、自强的人格特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进文化自信,发扬开拓创新精神。从基础课程到实践课程、从技法层面向审美层面的递进,实现了“资源、场所、课程、师资”的多样化、校本化,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提供了优质平台[3]。

三、运用多元教学方式融入广西地域美术资源实施途径

(一)立足需求,整体规划

我校建立于1941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我校地处广西桂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本土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包括桂林漆器制作技艺、面塑、红瑶服饰、团扇制作技艺等。在满足校情、生情需求的前提下,依托漓江山水文脉丰富的文化资源,围绕广西地域美术资源,对多样化美术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整体规划,形成了“以美浸心”的核心理念。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编写了“山水文化,活力桂林”“八桂文化,壮美广西”“传统文化,中华风采”三大系列美术校本教材资源,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课程中,增强教学活动与生活体验的一致性。

(二)学科融合,多样实施

立足课堂,社团助力,实践赋能,多样实施。通过融合跨学科知识,拓展校本美术课程体系维度,提升体验探究学习的深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以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我校围绕山水主题,开展了“石头画”“沙盘制作”等活动;在三月三民族文化节上开展了“手绘油纸伞”活动,使美术与音乐、舞蹈结合,凸显壮美广西的非遗风采;组织社团综合实践活动“陶泥瓦当制作”“京剧脸谱绘制”,诠释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课程内容融合跨学科知识,有利于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三)项目驱动,多元浸润

结合我校特色文化,建立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感受广西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与独特性,培养观察、表达与创作的能力,探究地域性文化内涵的美术表现。例如,“桥梁设计”一课以桂林桥梁项目为背景,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制定桥梁设计目标,形成学习任务单。项目活动中,学生们用筷子、纸筒、钢丝等多元材料制作出斜拉桥、木桥、石桥等。最后,进行项目评价,教师与学生在成果展示环节中结合桥梁的历史文化、意义价值进行多元评价,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提升对家乡文化的感知力,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使其学会在生活中发掘艺术,以艺术创作展现美好生活。

(四)评价赋能,助推成长

融合地域美术资源的校本课程不仅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还需要在评价体系上体现出革新。注重评价对于开发美术资源、提高美术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构建了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评价,用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评价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为学生全面发展助力。

四、地域美术资源背景下多样化校本课程精品课例

(一)“壮乡伞韵”课例

我校基于“浸心体验式”美育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四步五感”美术教学新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壮乡伞韵”课程为例。为了深化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我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展校园美育工作,将壮乡非遗油纸伞融入美术课堂。广西油纸伞在漫长的时光里沉淀了独特的本土风韵[4],这一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近广西壮乡油纸伞制作技艺,通过穿线、裱伞、翰花等工艺,品鉴具有壮乡风情的油纸伞制作技艺。“壮乡”元素贯穿课程始终,实现了美术与音乐、历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有机融合。

(二)“非遗石刻传拓d96ae00e2c79cfe800fe87c138143e1e5b5a0b25d96c084ec96260e0d258583d”课例

传拓技艺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记录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2016年,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入选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校开发了“非遗石刻传拓”校本课程。课堂上,教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述传拓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拓片流程,以及制作拓片所需的材料、工具、工艺等,并结合微课进行演示教学。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瓦当拓印技艺,通过互动式和沉浸式体验提升实践能力,激发为家乡非遗文化传承添彩的动力。

(三)“走进叶侣梅美术馆”课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教师从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注重课堂生成,利用校园特色文化资源开展学科教学,让美术课堂以点带面、以面促点,使学校美术教育得到良好发展。

我校以“印象大师,校园美术馆”为主线,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艺术之旅——走进漓江画魂叶侣梅”主题美术教学。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参观研学及课堂创作活动,从观展者转变为美术馆“小小讲解员”,在实践中培养核心素养。在活动中,我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艺术育人的教育目的。

(四)“家乡邮票设计”课例

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应用微课、线上同步教学等,以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更加灵活、因材施教的教学,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5]。我校开展以“家乡邮票设计”为主题的美术创作课程,让学生用桂林的标志性景点、风土人情等元素设计邮票,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邮票特征,欣赏邮票之美,发挥创造力,将浓浓乡情化为创作动力。将信息技术与美术创作活动深度融合,利用Photoshop、CorelDRAW、Adobe Illustrator等软件设计邮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与素养,为宣传家乡桂林贡献力量。

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发展,基于“特色、校本、本土”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成为创新教学的有益尝试。近几年,我校发掘广西地域性艺术瑰宝的美妙之处,利用地域性美术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美育人,以美浸心,用爱传承广西民族文化。推动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样化发展,建立多样化活动评价体系将是我校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周秋艳.桂林城乡高中美术教学方法对比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朱玲.广西地域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2):165-166.

[3]何冕,黄启波.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11):170-172.

[4]杨桃.民族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3(20):141-144.

[5]滕雪芬.微课教学在广西边境地区高中美术的有效性研究:以崇左市为例[J].科技风,2018(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