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落实劳动教育,构建“劳育+智育”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从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则,而后从口语交际教学、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五个方面,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基于‘生活力’培养的小学新劳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022107)。
作者简介:邢光花(1983—),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丰富课程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组织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在口语交际教学、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应遵循适度性原则来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1]。首先,教师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深入思考如何渗透劳动教育,从哪些方面入手,怎样把握渗透的广度与深度等问题。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念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劳动教育。最后,教师要严格把控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在课堂上的时间占比,合理组织课内外活动,避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实践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但是,如果教师仅仅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就会导致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及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劳动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时,教师应遵循实践性原则,以讲授课程知识为主,以开展实践活动为辅,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劳动经验,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三)科学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正确劳动态度以及劳动精神为目的。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由浅入深地引出课程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初步了解;另一方面,教师要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其中蕴含的劳动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优化课堂活动的设计,以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四)创造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大胆想象,提出新颖的观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此,教师要遵循创造性原则优化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参考挖掘教材中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内容,组织个性化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另外,教师自身也要秉持终身学习理念,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注重个人专业素养和授课水平的提升,从多个维度开发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结合口语交际教学,加深学生劳动感悟
口语交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此类活动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特点,是渗透劳动教育的良好依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根据课程主题有意识地引入关于劳动的话题,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来说,在明确口语交际教学的主题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利用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学生主动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交流中逐渐引出劳动教育内容。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阐述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同时适当引导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注意的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耐心引导学生,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在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进行劳动教育[2]。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父母之爱”的教学为例,该口语交际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父爱和母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了以合理的方式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讨论父母抚养儿女的辛苦,而后以此为契机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如何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劳动等。以父母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设计个性化的思考问题,渗透劳动教育,使学生从劳动的角度进行口语交际,可促进学生灵活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阐述自己对父母的理解以及对劳动的看法,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总之,口语交际教学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创新了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路径,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立足课内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劳动情感
课内阅读教学是渗透劳动教育的有效渠道之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与劳动有关的素材,抒发了作者对劳动的赞美与热爱之情。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选择有针对性的语篇,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认知特点、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渐体会劳动之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深入体会文本的深层内涵,在作者生动的描述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另外,劳动教育较为抽象,为了提升教育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播放相应的图片或视频,以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劳动情感的培养[3]。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赵州桥》的教学为例,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赵州桥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什么桥,知道哪些与其有关的历史故事,从而引出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详细介绍赵州桥的外形特点,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为什么说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标出文中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句子,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并与同桌交流如下问题:一种建筑物能在世上存留几百年已经很不容易,而赵州桥却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那么,这期间它经历了哪些磨难?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经过交流探讨,会明白赵州桥为何如此坚固,同时切实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他们产生敬意。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感受劳动的价值,生成强烈的劳动情感,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效果,还能有效开展劳动教育[4]。
(三)借助课外阅读教学,强化学生劳动观念
课外阅读教学具有开阔学生眼界的作用,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帮助。要想将劳动教育合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挑选符合学习兴趣、与劳动有关的课外阅读素材,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与分析,从而强化学生劳动观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必须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这样才能发挥出智育和劳育相结合的最大价值,强化学生劳动观念。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课文讲述了小蝌蚪为了找到妈妈而勇敢克服困难的故事。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学生可意识到,面对劳动中的困难,应保持勇气和毅力,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课外阅读材料——《小蚂蚁的工作》。该文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小蚂蚁劳动的场景,蕴含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等劳动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产生强烈的劳动意愿。教师应指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小蚂蚁的劳动过程,用流畅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劳动的看法。总之,课外阅读教学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使他们对劳动形成正确认识,同时结合真实的生活经验解读劳动的意义,从而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
(四)依托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劳动品质
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4]。为了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劳动为主题开展写作训练,让学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阐述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写作教学,摒弃传统的命题作文训练模式,以劳动教育为核心设置半命题作文或撰写倡议书、宣传语等任务,以新颖的训练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作文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劳动品质,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课“我学会了 ”为例,该习作课以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展开,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习走路、尝试画画、练习拉二胡等内容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畅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学会”,从而确定作文主题。例如,若有学生选择以“我学会了刷碗”为标题进行写作,教师可为其提供创作灵感:为什么学习刷碗?当时的心情怎样?学习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否克服了困难?在教师的耐心引导下,学生可以合理选材,将劳动的原因、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写出来,并加入适当的心理描写,从而增强作文的感情色彩。依托写作教学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以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切入点梳理写作思路,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描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才能使其更好地体会劳动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以劳动为主题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对劳动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劳动模范”的评选活动,以月为单位选出近期热爱劳动的学生模范,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与真实感受,以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更多学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教师也可以让每个月被评为“劳动模范”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并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以作文的方式表达真实的劳动感受,实现学生写作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双线培养[5]。
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应局限于校内的班级值日、大扫除等,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在家中开展劳动实践。比如,鼓励学生放学后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如收拾碗筷、扔垃圾、给花浇水等,这样学生既能让父母多些休息时间,又可以锻炼自身的劳动能力,具有一举两得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与劳动有关的话剧表演活动,将班级学生分为5人小组,各组选出一名组长,明确组内成员分工,确定撰写剧本、设计动作、准备服装等的人员,而后合作开展话剧表演。比如,学生可以扮演农民、建筑师、环卫工人等角色,结合生活场景进行表演,以形象的表演体现自己对劳动的理解。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学活动,还能深化学生的劳动感悟,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劳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目标创新设计课堂活动,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口语交际教学、课内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等多个环节中,在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优势的同时实施劳动教育,让学生获得劳动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霞.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融合与渗透[J].智力,2023(35):45-47.
[2]郑静.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路径分析[J].教育界,2023(31):128-130.
[3]魏显勇.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9):88-90.
[4]王诏静.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天津教育,2022(26):123-125.
[5]赵燕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学周刊,2022(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