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策略探析

2024-10-15 00:00:00马丽珍
求知导刊 2024年17期

摘 要: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初中历史实施递进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历史素养方面有积极的应用意义。故此,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的优势所在,探索递进式教学的有效策略。尝试通过构建历史时间轴、深化空间感知、再现历史情境、设计层次化问题、强化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运用证据论证观点等策略,助力初中历史教学的革新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

作者简介:马丽珍(1987—),女,甘肃省临夏市第三中学。

递进式教学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梳理历史进程,能够逐步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与批判性思考能力,这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递进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教师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层次性,既要确保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真正实现历史教学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有效递进。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的优势

(一)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历史知识体系。递进式教学强调由浅入深、由简至繁,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逻辑,使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出发,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影响,进而形成对历史整体框架的把握。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更能引导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和分析历史现象,从而提升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递进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实现能力与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在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中,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发展,让学生在不断地复习巩固中深化理解,同时引入新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递进式教学还注重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讲述,引发学生对人类社会变迁、文明发展、国家命运等问题的深度思考,推动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世界观。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有利于他们在理解和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从而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递进式教学策略

(一)基于历史时空观念的递进式教学策略

1.构建历史时间轴

教师可以根据历史发展阶段设计清晰的时间轴,引导学生在了解一个个具体历史事件的同时,将其放在相应的历史时段内,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历史演变的连续性。而这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1]。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分为秦朝建立、秦朝统治和秦朝灭亡三个阶段,体现秦末农民大起义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建立、秦统一中国的过程、秦的暴政等,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再次,当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之后,教师可以详细讲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过程,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强调陈胜、吴广等领头人的作用,以及起义对秦朝统治的冲击。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如,秦末农民大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为汉朝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这次起义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对后世农民起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国家政治稳定、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以及关注民生、倾听民意的必要性。由此,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基于历史时空观念的递进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完整地理解历史事件。

2.深化空间感知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理解历史,借助视觉感官增强他们的学习记忆。具体可以通过地图、模型等多元手段展示历史的空间变化,如疆域变迁、人口迁移、文化交流等,使学生能直观了解历史的发展进程[2]。

比如,在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详细描绘出从长安出发,途径河西走廊、西域诸国,最终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等地的路线图,让学生直观看到这条古代商贸之路穿越了怎样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区域。接着,教师可使用动态的地图模型等数字化教学手段,演示历史上丝绸之路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疆域变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理环境与政治格局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影响。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讲解丝绸之路上的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如粟特商人、佛教僧侣的东来西往,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互鉴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上这些文化互动的发生地,感受历史空间的动态变化,理解丝绸之路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运用具象化的教学手段展示历史空间的变化,能够让学生在视觉上获得生动的历史认识,从而强化学习记忆,加深对丝绸之路在历史时空维度上的理解,全面提升历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3.再现历史情境

初中生思想活泼,行动积极,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不仅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其历史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3]。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的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中世纪城市的特征与发展历程,教师可以组织一场“中世纪城市博览会”,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职业身份,如手工业者、商人、骑士、市长等。教师可以搭建简易的城市模型,或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展示中世纪城市的市集、城墙、手工作坊等,重现城市的生活情景和经济交易过程。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遵循当时的社会规则和法律制度,深入分析中世纪城市自治、市民阶层崛起等历史现象。

再者,教师可以围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组织“模拟中世纪大学课堂”活动,让学生化身为学者、修士等,通过模拟辩论会的形式探讨特定时代的重要议题,如经院哲学的争鸣、法学与医学的教学实践等,体验当时的学术氛围和教育模式。此外,还可模拟大学法庭,展现大学自治权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影响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课本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学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世纪城市与大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而深化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认知。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也能促使他们在分析问题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思考历史事件,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递进教学策略

1.设计层次化问题链

在进行史料分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从基础到深入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感悟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深化对历史事实、规律和价值的认知,形成唯物史观[4]。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键性的文件摘录,如《定国是诏》及康有为、梁启超的部分文章,提出“戊戌变法的主要主张是什么?”“为何清政府会选择在这个时期推行变法?”等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原始史料的阅读和初步解析,建立对戊戌变法基本内容的认识。

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更为复杂、详尽的史料,比如当时的报纸报道、官员奏折或是外国使馆的记录,设计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戊戌变法面临哪些内部和外部的阻力?”“变法措施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等,促使学生深入挖掘史料背后的信息,理解变法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然后,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来源的史料,辨析史料的真实性与倾向性,提出“如何看待维新派和保守派对变法的不同评价?”“外国势力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如何?”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向对历史事件价值的深层次思考,提出“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深远影响?”“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历史教训?”等问题,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并联系现实,思考改革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如此,通过递进式的问题引导,教师能让史料分析不仅仅停留在信息获取层面,而是走向深度理解和价值评判,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唯物史观。

2.强化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历史问题,通过交流、分享、辩论等方式,锻炼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历史解释能力[5]。

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探寻新航路”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以小组合作为基础的项目式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文献、地图、航海日志等,分别复原和描绘出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开辟的新航线,并在地图上标识出重要的地标和转折点,以便学生从空间维度直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围绕以下几个递进式问题展开讨论:(1)大航海家选择航行路线的依据是什么?它们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地理知识水平?(2)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地区的空间联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全球贸易、文化交流产生了何种影响?(3)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决策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些事件是如何改变历史进程的?在小组研讨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质疑、辩论和求证,从多个视角剖析同一历史事件,以此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每个小组需将讨论成果进行汇报展示,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也有助于全班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形成更为立体丰富的历史时空观念。

通过这样的递进式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新航路开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空内涵,还能在团队协作和问题探讨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取得知识习得与能力培养并举的效果。

3.运用证据论证观点

在历史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教授学生收集、整理和解读历史资料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用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从而提升实证研究能力和客观理性判断能力。

以八年级上册中“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七七事变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时空定位。然后,布置小组合作任务,要求学生按照时间线,收集包括但不限于新闻报道、照片、档案文件、当事人口述记录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料。

接着,教师可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判断其真实性、权威性和相关性。比如,让小组成员通过对比不同来源的资料,分析七七事变的具体经过,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观点偏差或历史误读。接下来,教师再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资料构建关于七七事变的完整叙事,并结合历史时空观,探讨七七事变如何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内外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连锁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们以确凿的证据支撑论点,梳理论证逻辑,力求做到论据充足、论述严密。

最后,组织小组间的成果交流与辩论,使学生在互动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尊重历史事实、理性评判历史的能力。这种递进式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更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的递进式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构建知识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基于历史时空观念的递进式教学策略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递进教学策略相辅相成,能够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他们深度学习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他们在历史领域的持续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奕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3):55-56.

[2]杜晶.初中历史跨学科学习中自然科学的渗透[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19-22.

[3]张微,李哲治.初中历史教学空间观念培养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5):18-20.

[4]魏付坤.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1):40-45.

[5]何南方.核心素养视域的初中历史实践性作业设计[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