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单元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使教学过程更加省时高效,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化发展,是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为了发挥单元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价值,采取经验总结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创设真实情境、补充导学单、设计探究性问题等手段实施单元导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层发展。
关键词:单元导学;小学语文;实施策略
作者简介:胡延兵(1991—),男,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大吴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核心素养”这一关键词,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单元导学是在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下,通过教师指导、师生互导等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单元导学的实际特点,积极探寻单元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方法,构建高品质的语文课堂,助推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单元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期待
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直接向学生分配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这容易导致部分自控力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其全面发展。而单元导学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单元导学具有整合性与高效性的特点,能将零散的语文知识整合为一个整体,驱动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学习内容,再逐级探究文本的思想情感与主题寓意。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能确保学生思维与所学知识的高度契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其能在不依靠外界帮助的情况下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1]。
(二)有助于顺利落实语文要素目标
语文要素指的是语文学习要素,包含了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也就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在单元导学的引导下,学生能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以及语文要素目标,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方式实现自主学习,继而顺利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将语文要素内化于心,并逐渐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为日后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单元导学从大处着眼、整体入手,致力于呈现教学全景,聚焦“四大”来统领学习过程:揭示大背景,认识单元学习;提出大问题,聚焦单元学习;设计大任务,驱动单元学习;确立大观念,领航单元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整合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长期参与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形成专属的知识体系。
二、单元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单元导学突破了传统教学零散、单一的教学形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并强化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自主学习与持续探索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接下来,笔者将对单元导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整理。
(一)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单元导学实施重点
单元导学的设计并非无迹可寻,为更好地实现单元导学的价值,教师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单元导学的实施重点。具体来说,教师应利用备课时间整理单元内容,分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具体内容,再对单元内的各篇目进行逐一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整个单元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设定教学目标。随后,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单元导学的重要内容及其具体方向,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2]。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笔者对教材内容整理后发现:本单元的主题为“说明性文章”,包含了《太阳》和《松鼠》这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介绍一种事物”等内容。而在单元导语部分可以发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旨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清晰地介绍某一事物的能力。在完成对教材的分析后,笔者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在学习说明文时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难以全面地阐明事物特征。因此,笔者在掌握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将本单元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将事物介绍清楚的方法;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清晰地阐述事物的主要特点。2.唤醒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不同语言风格。围绕教学目标,笔者以“对比两篇说明性文章的特点,体会不同说明性文章的类型”为切入点实施单元导学,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说明方法,进而学会使用说明方法。
(二)创设真实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潜能
在实施单元导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情境创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或使用生活故事等素材,联系教学主题,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对情境现象的思考,然后再由情境出发,引出本单元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学习带来启发[3]。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笔者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古典名著”以及阅读训练要素与表达训练要素的安排,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为达到激发学生参与名著阅读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笔者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创设了如下情境。一年一度的读书分享活动即将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古典名著”。小明想要选择《三国演义》作为分享材料,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完整、简洁地复述名著内容,并表达自己的阅读观点?在导学环节通过生活化的故事创设情境,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其产生探究欲望。借此机会,笔者鼓励学生尝试分享自己的预习经验,谈论自己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参与到讨论活动当中,笔者则根据学生的反馈梳理其在预习中的表现情况及其对四大名著的了解情况,对单元导学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此外,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笔者在实施单元导学的过程中还向学生分享关于四大名著的影视作品,引导他们关注片段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建立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达成单元导学的预期目标,并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名著的兴趣。
(三)补充导学单,引领学生学习方向
在单元导学环节,考虑到部分学生初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存在难以理解导学内容、无法紧跟教师节奏等问题。鉴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补充导学单,以提供清晰的学习指引。具体来说,导学单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由师生共同使用,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发展特点以及文本内容特点精心设计的,旨在通过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提供学习支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可以利用此工具辅助单元导学,让学生能参与到知识的交流中,进而实现自主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笔者围绕本单元选文以及人文主题“科普知识”,在讲解阅读训练要素与表达训练要素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方法。在单元导学环节,笔者为学生提供导学单,驱动学生自主或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导学单提示参与学习,选取导学单片段如下。
任务1:“探寻自然的奥秘”——自主阅读《琥珀》和《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两篇文章,从文中找出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梳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以“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
任务2:“新科技发布会”——浏览口语交际的“说新闻”材料,自由阅读《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选择文中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进行交流,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纳米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知识,以“播报员”的身份介绍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和中华民族飞天梦的发展历程。
以上两个任务让本单元“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语文要素得以落实,驱动学生按照导学单要求有针对性地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了解更多与科学相关的知识,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凸显单元导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价值,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收益。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单元导学的最大作用在于设计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过程,进而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顺利激活学习思维。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采用直接提问的方式,围绕文章内容设计问题,而这种问题较为简单,其答案容易在文中找到,难以实现“导学”的目的[4]。鉴于此,教师要在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单元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驱动学生在主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勇于表达自我,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好地将阅读与表达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在顺利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为后续参与创意写作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笔者在确定单元导学的方向后,根据文章内容设计相关问题。以《北京的春节》一文的教学为例,作者用朴素自然而又充满“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帮助学生明确文章内容的详略安排,体会这样安排的目的和好处,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1.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2.文中都提到了哪些节日?请按照老师提供的表格进行梳理,并说一说自己对这些节日的了解。这两个问题具有一定深度,问题表述更加具体,学生可以借助教师的提示有顺序地阅读文章,快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而在表述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参照表格完整地表述课文内容,在归纳的同时分享自己了解的节日习俗,从而显著提高他们参与表达和阅读活动的质量。这样,在问题的辅助下,单元导学活动将得以更加顺畅地进行,学生也能在参与中取得收获,为实现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三、单元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施单元导学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还要关注以下问题。
(一)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影响单元导学的效果,还可能会出现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关注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并采取以下手段。第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根据单元导学提示共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协作能力的发展,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交互与讨论氛围,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争取小组的胜利而共同奋斗。第二,教师可以适当引入语文游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较为敏捷且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可以围绕单元导学内容设计趣味游戏,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确保过程性评价,提高单元导学效果
评价具有促教、促学的作用[5]。在实施单元导学时,教师应注意科学组织评价活动。在评价中,教师要注意:第一,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作为评价主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中的不足,并提出关于单元导学的具体建议,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单元导学的有效性。第二,采用过程性评价,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需要调整自身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以学习成果为重点的评价方式,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上。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干预,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逐步纠正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单元导学的应用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可能,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深入阅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挖掘,并基于语文要素对单元整体进行归纳,再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以导学单为辅助,驱动学生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结构,顺利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光.浅析单元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70-172.
[2]马进军.小学语文“导学式”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研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8):13-15.
[3]华雪珍,张岩.语文“项目导学”的内涵、特征与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23(4):38-41.
[4]蓝龙连.在导学单设计中落实语文要素[J].华夏教师,2023(4):61-63.
[5]宋连海.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导学课设计与实施: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华夏教师,2022(28):41-4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