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

2024-10-15 00:00:00王卫锋
求知导刊 2024年17期

摘 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积极向上思想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思政课一体化模式下,初中教师需要重视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层认知,为后续思政知识的学习筑牢基础。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含义,分析了基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原则,并立足时事热点、教育活动、影视熏陶、典例分析等,提出了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道德与法治;时事热点;影视熏陶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德育专项课题“‘大思政课’视域下农村初中法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研究”(立项编号:DY20210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卫锋(1978—),男,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被明确提出,并进一步阐述了思政课对学生成长、教学优化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基于此,在开展初中阶段的思政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科学性、整体性、层次性的原则,并重视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用,在落实思政课一体化思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含义

“一体化”是指将零散的个体以某种内在关联组合成具有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从狭义上讲,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线索,将大中小学三个阶段的思政课进行整体规划,从而使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思政教育,形成对思政知识的螺旋式认知;从广义上讲,思政课程不仅涵盖大中小学三个阶段的思政知识,还需要在各个阶段进行横向融合,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五育”等。笔者以广义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主,深入挖掘初中思政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思政知识进行深层认知,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

二、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原则

(一)科学性

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对思政知识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容本身蕴涵的思想性,导致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保证思政课的科学性:第一,结合学生成长阶段有效设置课程内容;第二,重视对教学内容有效性的考量;第三,应保证思政课程理论联系实际[1]。

(二)整体性

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需要从课程的整体性入手,让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连贯认知,并对思政内容进行横向掌握。具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做好对旧知识的复习,让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理解新知识,以新知识为基础深入思考旧知识,从而做到对思政内容的整体性掌握。同时,教师需要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横向认知思政内容。

(三)层次性

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阶段的思政课程教学时,做到根据学生学情循序渐进地讲授课程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内容设计、学情调研、方法选择、课程评价等方面,开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灵活掌握思政知识。同时,在落实层次性原则时,教师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即学生之间层次的划分是一种相对性划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对内容进行有侧重的讲解,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三、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策略

(一)立足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师不应照搬课本内容进行教学,而应在结合时事热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认知与思考思政知识。在结合时事热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热点事件的合理选择,使学生对事件进行合理认知,有效树立正确的观念[2]。在分析热点事件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

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为例,在学习“坚持改革开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伟大进程及成就;学会运用改革开放知识分析当下的热点事件。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等知识。在学习中,学生应知晓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学生也应认识到改革开放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注入了活力,让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当下关于改革开放的热点事件,组织学生进一步学习关于改革开放能促进发展的内容。教师可以列举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发展变化或取得的伟大成就,如在综合国力方面,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等;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召开、亚投行的成立等,都彰显出中国已经成为能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在学习上述知识内容时,学生应从国家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看到社会的发展变化,这对学生增强政治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近期的新闻中有哪些事件与改革开放相关,可以体现中国对内、对外持续深化改革与开放的信心,如武汉出台新举措助推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行。

在学习思政知识的过程中,时事热点是教师带领学生运用新案例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变化的重要过程。这样,学生便可以在一项项真实的事件中,有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立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落实学习目标

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且教育活动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思政教师可以立足教育活动,以思政内容为主题,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思政知识,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从交流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知力[3]。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如主题征文、节庆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并提升对思政知识的认知深度。

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为例,在学习“创新改变生活”这部分知识时,学生需要落实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第一,认识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掌握其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发展的意义;第二,思考创新怎样改变生活,使生活更美好,并培养创新能力;第三,感知当下生活的新变化,树立创新意识。基于此,在本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生活与创新”为主题,带领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分析,并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活动。首先,了解关于创新的知识。教师应展示具体事例,如用纸杯创作的人脸画像、用塑料瓶制作的盆栽、用长尾夹制作的线路归置器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创新。在观察时,学生应认识到这些创新作品不仅为生活增加了情调与趣味,也让物品变废为宝,再次发挥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让学生思考旧轮胎可以做什么。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如秋千、椅子、茶几、花盆等。对闲置物品的创新应用,可以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在认知创新内容时,学生应从小处着手,逐渐从生活中的小事延展至国家大事,以此掌握创新知识。

至此,在以“生活与创新”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逐步认识了关于创新的知识,以及创新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在完成教学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创新作业,即对自己闲置的物品进行再创造,制作既实用又惊艳的新作品。

(三)立足影视熏陶,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

在思政课程中,影视熏陶也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影视熏陶,顾名思义,是指运用影视片段带领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以达到熏陶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认知的目的。基于此,在课程实践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影视熏陶这一手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认知[4]。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为例,在学习“正视发展挑战”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需要重点掌握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认知,做到正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在发展过程中,人口的增加、垃圾的增多、资源的减少等问题在逐渐扩大,学生应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学习与认知。比如,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角度学习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推出不同计划生育政策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人们对人口的认知、对计划生育的认知。教师可以截取适当的片段,带领学生走进当时的社会,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不同阶段的人口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认识到生育政策的调整是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同理,在学习有关资源环境的内容时,教师同样可以展示关于资源的纪录片,如因煤矿开采等留下的矿坑、矿洞等问题,这样可以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从这些问题中,学生可以思考资源过度开采的危害,如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从而建立资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观。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播放影视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直观地认知不同发展背景下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正确看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四)立足典例分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分析典型案例是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某一知识点的重要手段,这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以点窥面的效果,实现对知识内容的深入认知。同时,典型案例中涉及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或者同样的思想观点[5]。此外,分析典型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成熟的思想,做到在反思中成长、在思考中进步。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为例,在学习“延续文化血脉”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合理选择相关的典型案例,并带领学生进行分析与解读。首先,教师可以提出思考题,如:当谈及中国文化时,你会想到什么?在学生的积极回答中,教师可以提炼出以下几项内容——“我在西安过春节”“我在草原参加那达慕大会”,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传统节日能够传承至今。比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不仅象征着新一年的到来,更象征着团圆、喜庆、阖家欢乐;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定期举办。从分析中,学生不难发现,这些传统节日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内容,如传统戏曲、太极拳、书法作品、旗袍等。这些内容涉及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技工艺等,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如“结合经典,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或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教师以典例分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学习与思考了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内容,并以分享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化与美德等内容,能够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结语

综上,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想,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有效渗透思政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在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立足时事热点、立足教育活动、立足影视熏陶、立足典例分析等方式,带领学生学习、理解、认识、体验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广泛认知中奠定扎实的思政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霞.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实践例谈[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2(10):18-20.

[2]张莉,徐国锋,吴涯.思政课教材内容纵向一体化衔接的问题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9):52-55.

[3]陈冬梅,钟海燕.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优化路径探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2(合刊4):22-26.

[4]焦素琴,赵海旺.实施一体化 创新思政课[J].中国教育学刊,2021(增刊1):209-210.

[5]夏波.推进一体化建设增强思政课实效[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