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教师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应立足主题内容,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以单元为单位对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源加以整合,提炼出明确的教学主题,再围绕主题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支持大单元教学顺利开展。简述了主题式教学的应用优势和原则,通过分析教学案例的方式,多维度探究了主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
作者简介:石旺月(1995—),女,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第一小学。
以单元主题为抓手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落实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教师应以单元教学目标为着手点,整合单元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对此,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明确大单元教学的主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指明方向。
一、应用主题式教学的优势
(一)助力学生理解知识
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结合小学数学大单元内容设置具体主题后,学生会对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更明确的认知,教师也能基于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更科学、合理的规划,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学习和理解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1]。相对于常规数学教学模式而言,设置明确的主题后,学生可以基于主题任务自行展开探索和实践,摆脱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同时,学生也会对这一阶段的数学课程有更直观、全面的认识。
(二)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由于班级学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有了明确的教学主题后,不同学生在同一主题下的学习状态会呈现明显的差异,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调动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比在主题式教学和常规教学两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于教师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有着积极的作用。除此之外,围绕同一主题学习时,教师可以直观看出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或是练习中对某一题型的掌握情况,助力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重塑单元整体格局
通过对以往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梳理,发现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较低,很难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其课堂活动的参与度也较低。归根结底,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能动性缺失的原因是大单元教学架构与学生真实需求不符,而主题式教学的应用能优化大单元教学的框架,有效克服以上问题和短板,辅助大单元教学整体格局重塑[2]。
二、主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合理规划教学流程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用主题式教学需要先明确单元主题,再优化教学流程,以提升大单元整体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主题式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整体内容也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模式,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若教师在规划教学流程时能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发挥主题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用主题式教学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等有密切的联系,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会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产生厌学情绪。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讲授知识点,师生沟通的内容和范围会有明显的拓展[3]。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单元主题的引导下,明确自身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并直接向教师反映,通过及时的指导来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
(三)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用主题式教学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和交流,以有效满足学生的主观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材中前后章节TXzap53mpfU8JG3+z7xcS1dSnWjw1QP1IWmkPeWfVTM=的内容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但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反馈自己在学习中的主观感受或遇到的实际问题,能营造轻松的氛围,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也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主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单元教学主题,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设置明确的单元主题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师应基于单元内容,对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在目标的指引下,学生能明确不同单元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提升课堂学习效果[4]。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是学生学习“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基础。在大单元视角下,教师应横向、纵向挖掘单元中的核心内容,明确单元教学主题。从纵向分析“倍的认识”,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对“标准量”和“比较量”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紧扣数量关系来指导学生辨析。从横向分析,本单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围绕核心元素构建单元结构,并将单元教学目标定为:(1)指导学生认识“倍”的概念;(2)帮助学生掌握“倍”的简单应用;(3)通过变式提升比较的复杂性,深化学生对“倍”的认识。此外,教师还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丰富单元知识框架:(1)引导学生认识“倍”的概念,以示意图的方式展示不同数量的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不同的倍数关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2)联系倍数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问题,如“足球有24个,篮球有6个,排球有4个,请问足球个数是篮球的几倍?足球个数是排球的几倍?”通过两个问题的类比,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虽然问题都与足球的个数有关,但因为标准量不同,所以倍数也有所不同。(3)构建更复杂的数量关系,如“熊宝宝有5个玉米,熊妈妈把她的玉米给熊宝宝3个后,熊妈妈的玉米个数是熊宝宝的两倍,请问熊妈妈有多少个玉米?”借此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整合数学课程资源,精准细分单元知识
整合课程资源是确定单元主题后应当关注的要点,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课堂知识点的容量明显增加,教师应明确知识点的主次地位,根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精准细分,在引导学生掌握概念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重难点知识,构建系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清理数学学习中的障碍,逐步理解单元核心知识和重难点知识。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师应在大单元教学中注重整合教学资源。首先,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让其在探索和交流中积累经验,总结出计算时间的方法。教师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在计算中巩固课堂所学,通过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根据单元内容的编排,教师应以“时、分、秒”为主题,构建如图1所示的单元结构。基于此,整合教学资源,在引导学生认识单位“秒”后,利用钟面、电子表和秒表等计量工具辅助教学,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工具对时间进行测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从整体上认识时间单位,并懂得“分”与“秒”之间的换算。再次,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1秒”和“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准确的认知。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学习时间单位及它们的关系后,设计与时间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这样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数学模型思想。时间与长度、质量等直观概念不同,较为抽象,学生对时间概念的理解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逐渐深入。因此,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加强对资源的整合,以促进教学活动有序开展,助力学生理解时间概念。
(三)创新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流程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应用主题式教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对原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在大单元教学背景下,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和综合性,教师应采取导向式学习法或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指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探究数学知识,在提高课堂教学灵活性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单元教学效果[5]。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本课与“面积”这一内容构建成新的大单元,引导学生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结构特点、周长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在主题式教学模式下,将本单元主题设置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物体,为后续协同合作和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素材。其次,教师提出问题:“仔细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说一说这两者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者在边、角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都由四条边和四个角组成,但正方形四条边相等,而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相邻的边不相等。再次,引入“测量树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周长”的概念,自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与小组成员展开互动和交流。最后,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结合周长概念,谁能说一说面积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有部分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四条边所围成区域的大小。基于此,教师再指导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思维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高效掌握单元知识。
(四)注重主题式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主题式教学模式下,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也要加以优化,一方面要丰富教学评价的主体,另一方面要丰富评价指标。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而言,培养核心素养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并参考数学核心素养来制定评价指标,提升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本课与“分数的初步认识”构建成新的大单元,并注重对教学评价工作进行优化,助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这两课都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能有效拓展学生对数的认知范围。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为目标,以“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为主题,在课堂中运用多样化手段来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其次,在常规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小数和分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判断其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围绕分数和小数为学生设计相应的习题,如:5分米写成分数是_____米,写成小数是_____米;3角写成分数是_____元,写成小数是_____元。由此,培养学生应用小数和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对课堂学习和练习情况加以总结,要求学生对自身答题情况进行反思,并回顾小组讨论环节,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基于此,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评价,帮助其准确掌握自身的学习情况。
结语
总的来说,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融入主题式教学,能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教学内容也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先基于大单元教学,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再从中提炼出教学主题,构建丰满、立体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展开思考和探究,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侯婷婷.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分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3(35):58-60.
[2]杨德达.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教师,2023(35):33-35.
[3]马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39-41.
[4]余雪朋.《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构建[J].小学教学参考,2023(35):88-90.
[5]王玉萍.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及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3(3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