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因导致肾脏功能衰竭的患者,需定期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过“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通过弥散、超滤、吸附和对流原理与电解质溶液(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原理像把肾脏“清洗”一遍。
血液透析可显著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各种症状,具有明确的治疗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有效防控血液透析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 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
1.低血压:主要由超滤量过大引起,即在单位时间内从血液中移除的液体量超过了人体的代偿能力,导致循环血容量骤减,血压下降。此外,血管通路不畅、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透析液温度不合适也可能诱发低血压。
2.贫血: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贫血现象,铁元素吸收不良、慢性炎症、红细胞寿命缩短,以及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或响应不足是主要原因。
3.透析失衡综合征:当血液中尿素氮等毒素被迅速清除,而脑脊液中这些代谢产物的浓度下降较慢时,会造成渗透压差,引起脑水肿,可出现恶心、头痛、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
4.感染:由于血液透析中血液经过体外设备又回流入人体,增加了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
5.肌肉痉挛:在透析中后期或透析结束几个小时后出现肌肉痉挛性疼痛,多见于下肢,有时表现为腹部疼痛。原因是除水速度过快、除水量过大,或除水后的体重低于基础体重;电解质异常,游离钙减少,肌肉兴奋性增强,也可导致肌肉痉挛。
6.空气栓塞:透析管道上任何空气可能进入的连接部位松开、脱落,如动脉穿刺针脱落、管道接口松动、透析器开裂破损等,都可能造成空气栓塞,一旦发生致死率极高。
▲ 并发症预防策略
根据患者的残余肾功能、体重、电解质水平等因素制订血液透析计划,动态调整透析频率(如每周3次或以上)、每次透析时间(通常每次4—6小时),以及透析期间的脱水量,确保既有效清除代谢毒素又不至于引起不良反应。
饮食方面强调高蛋白、低钾、低磷饮食,可寻求营养师帮助制订饮食计划,以在两次透析期间保持体液平衡,减少透析时的超滤负担,预防透析失衡综合征。
可适量使用药物预防并发症,如针对贫血,可综合考虑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以及合理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并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针对心血管疾病,应定期进行心脏功能评估、积极控制高血压、优化血脂水平、维持钙磷平衡,可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心血管保护药物,以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 并发症管理措施
1.日常监测:患者需提高对并发症早期信号的敏感度,通过医患沟通和患者教育,学会自我观测血压、体重变化,并记录血液透析前后的不适症状,如头痛、乏力等,每次透析前告知医生。
2.透析中调整: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医生会灵活调整透析方案,包括根据血压波动调整超滤速率,根据生化指标调整透析液成分,如钠、钾浓度,以维持电解质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随访与健康教育:医生随访时积极配合,详细告知医生近况,这样有助于医生评估并发症风险,并调整后续治疗计划。医疗机构举办的健康讲座、发放的科普教育材料,可参与和阅读,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血液透析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