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症是急诊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发生率较高,临床表现包括头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心悸、出冷汗等,严重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由于该病起病急,发病时间不确定,可选择急诊科就诊,通过药物治疗尽快减轻症状。
〇 对眩晕症的认识
眩晕症属于主观感觉障碍,发病时自觉周围物品或身体移动、摇晃,部分患者有头重脚轻、头昏脑胀的感觉。人体的前庭神经、脑干和小脑病变通常被认识是眩晕症的发病机制,同时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和脑动脉供血不足有一定关联。临床上把眩晕症分为3类,即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和其他眩晕。
1.周围性眩晕:周围性眩晕指前庭感受器和前庭神经颅外段病变引起的眩晕,眩晕感严重,持续时间短,常见于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迷路卒中等疾病。
2.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引起的眩晕,眩晕感可较轻,但持续时间长,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疾病。
3. 其他眩晕:其他眩晕包括:精神心理性眩晕、全身疾病相关性眩晕(如直立性低血压、药源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晕动症等)、病因不明性头晕等。
〇 眩晕症的检查内容
眩晕症的病因非常复杂,涉及人体多个系统的疾病,为找到“症结”,可能需要做很多检查。
1.病史:医生需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治疗史、日常生活方式和目前正在使用的药物。
2.体格检查:如果患者眩晕伴随头痛、胸闷、意识模糊,需评估生命体征是否平稳。一般情况下,医生会观察患者耳部结构是否正常,可能借助医疗器械对耳部深处结构进行详细检查。此外,还将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如病理反射、肌张力、脑膜刺激征等,以寻找导致眩晕的原因。
3.听力检查:采用医疗器械评估患者的听力状况,对具体语言的反应和理解,判断是否能准确将声音转化为中枢神经信号。
4.平衡性、协调性检查:评估患者一定姿势直立和行走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倾倒或动作异常,并使用医疗器械记录患者眼球运动。
5.血常规:通过检测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炎症。
6.血生化检查:血脂、血糖、肌酐等,判断是否存在高血脂、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等。
7.抗体和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检查各类生物学标志物水平,判断是否有其他疾病。
8.内镜检查:通过内镜检查患者耳部深处,直接寻找和观察病变部位和具体情况。
9.影像学检查: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超声等影像学技术,显示耳部及其周围组织的具体病变和严重程度。
〇 眩晕症的药物治疗
由于眩晕症起病急,患者心理负担重,而受就诊时间和检查手段所限,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确病因,医生通常先根据患者症状和初步检查结果,通过药物治疗尽快改善症状,然后再展开相关检查。例如,在急诊处理过程中,先给予紧急止吐治疗,同时尽量寻找病因,首先排除内科和中枢疾病,其次排除耳科疾病。对于眩晕持续时间长、程度重,尤其是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等较为严重的自主神经反应患者,医生会短期使用前庭抑制剂;对于急性发作性眩晕患者,医生会酌情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治疗眩晕症的常用药物有:
1. 止吐药:如胃复安、恩丹司琼等。
2. 抗胆碱药:如东莨菪碱、阿托品等。
3. 血管扩张药:如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等。
4. 抗组胺药物:如异丙嗪、苯海拉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