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风险沟通方案
制定风险沟通预案或工作方案需要把握以下原则:①协调原则;②重点人群原则;③差异化原则;④针对性原则。
方案内容主要包括:背景、目的、依据、工作原则、适应范围、工作机制、职能职责、工作队伍、联络员名单、信息处理与发布流程、沟通渠道、阶段计划等。
一个有效的风险沟通方案应包含以下要素:①方案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以正式文件下发;②明确职责和分工。系统内通常包括卫生应急办、疾控中心、健康教育中心(所)、新闻中心(办)、相关医疗机构、专家组和现场处置队伍;③建立工作人员通讯录,确保24小时信息畅通;④明确信息的核查和报批程序;⑤由授权部门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信息(如新闻办)。新闻通稿要经职能部门核稿和分管领导审批;⑥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发言人;⑦建立当地和驻地媒体及记者通讯录并及时更新;⑧建立与有关部门应急风险沟通联动机制;⑨通过政府应急指挥部门争取必要的应急保障资源(人、财、物);⑩确定应急信息发布方式和渠道;建立信息反馈机制。
制定规范化培训方案,对健康教育专业人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风险沟通理论和技能等培训,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开展现场和桌面演练,做好应急储备。
▎实施风险沟通
1.系统内沟通
沟通内容:事件基本情况、应急医疗卫生资源和救援能力、应对措施、各部门(单位)职责分工、专家信息、应急处置人员信息和相关医疗卫生行业信息等。
沟通方式: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以公函、文件、会议、工作简报、风险评估等形式进行的风险沟通。非正式沟通是借助于非正式渠道与上下级部门(单位)进行的风险沟通。
2.政府和部门沟通
沟通的内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的问题和关注点;卫生部门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内容。
沟通方式:与同级人民政府一般采用公函等正式沟通的形式;日常和应急情况下主要通过工作例会、联席会议、座谈会、专家咨询会、通气会等会议方式进行风险沟通。
3.媒体沟通
媒体沟通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主动进行新闻发布;另一类是被动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
4.公众沟通
沟通内容:个人安危、家庭安危、财产损失、事件描述、正常生活是否受到影响、事态进展和努力成效等。
沟通方式: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效果评价
风险沟通的效果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评价的独立性;②评价的可信性;③评价的实用性;④评价的透明性;⑤评价的合作性;⑥评价的反馈性。
风险沟通评价内容主要有:适宜度评价、足够度评价、认同度评价、行为改变度评价、进度评价、效率评价、效果评价、效益评价。
风险沟通的效果检验不是一次性工作,每次信息发布后,均应进行短期效果评价;风险缓解之后,应开展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