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维修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2024-10-14 00:00:00张静
中国商界 2024年9期

目前,我国民航行业面临严峻的风险和挑战。由于国外民航维修企业通常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且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声誉,因此消费者更愿意选择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由于这些企业通常采取国际化战略,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因此可以更轻松地获得客户的信任。相比之下,国内的民航维修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使企业的发展环境较为艰难,为此企业有必要对自身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并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随着出行方式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变与提高,民航业在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民航维修企业对民用飞机及技术装备进行维护、修理,确保飞机安全以及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民航维修企业进行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民航维修企业加强自身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一方面能够保证资产完整,并在整体经营风险不断扩大的市场背景下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自身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的完善,使得其能够对未来可能遭遇到的各类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应对方案,进一步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够对财务管理整体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与审计,使得财务信息更加全面、准确、可靠,并形成有效的数据信息系统,从而提高整体企业管理水平并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增强整体的综合竞争力,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业务管控流程,使得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整体业务流程更加规范、有效,能在最大限度上规避种种风险,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市场占有率。此外,民航维修企业对自身内部风险进行防控,还能够有效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是因为在面对当下这个民航维修行业寒冬效应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民航维修企业纷纷将内部风险防控视为其自身发展转型的必要之路,而内部整体控制制度的完善则有利于各项业务流程不断走向规范化,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保质保量地完成战略目标,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民航维修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民航维修企业的故障维修技术手段相对有限。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飞机的复杂程度不断增强,其故障维修的种类也愈发复杂。因此,传统的维修技术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且对民航维修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下新型故障维修技术的出现则较为符合民航业发展的整体特点。具体而言,新型故障维修技术采用计算机大数据等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相关操作,旨在实现更好的维修效果。其次,新型故障维修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飞机故障产生的概率,对于预防飞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故障具有显著作用。然而,当下新型故障维修技术在部分民航维修企业中的应用并不广泛,仍然以传统维修方式为主,且民航维修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滞后性,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并不及时,造成对于整体风险的把控不到位,这容易导致在维修工作开展过程中维修故障问题频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维修航空器材库存不充足,且维修人员水平不高。民航飞机作为体积较大、载客量较多的大型集体飞行运输工具,其所需要的零部件及航空器材数量众多、种类复杂,各零部件及器材的组成结构也非常繁杂,且生产制造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为了确保对飞机的零部件、器材进行及时更换,民航维修企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储备来提前购置飞机零部件,否则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飞机零部件储存不足,无法对飞机进行及时维修的状况,从而阻碍整体维修工作的顺利完成。其次,由于飞机未能及时维修而导致的航班延误以及取消等问题也会给民航业带来经济损失。为此,民航维修企业想要控制自身风险,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作为保证。同时,由于飞机制造的精密性以及特殊性,需要相关维修人员保持较高的专业水平。这是因为民航的运行系统相当复杂,单一的故障状态可能是由于多个系统的问题所导致,而飞机在机场停留的时间又比较短,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对飞机进行整体的检查和维护,倘若维修人员的维修水平有限,那么将会延误民航的起飞时间。此外,飞机的故障问题需要维修人员具有相关经验并准确定位,以便于对问题进行准确分析,而一旦相关维修人员忽视了某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或维修差错,往往可能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会威胁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高素质的民航维修人员是民航维修企业的稀缺资源,想要提升整体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业务能力,就需要对维修人员进行长时间的培训、教育。然而,部分民航维修企业对于维修人员的培训教育问题往往并不重视,这也是导致企业内部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是对整体风险的把控能力不足。近年来,内部风险控制问题逐渐受到民航维修企业的重视,民航维修行业开始认识到内部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但其对整体风险的把控能力仍然不足。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以可能出现的管理漏洞和风险点为依据,设立相关的整体修理模型与方案;且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导致其对整体维修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风险问题无法全面覆盖。其次,缺乏整体上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应对策略,且企业内部的职权划分并未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自主运行的管理机制,这些都是企业对自身内部整体风险把控能力不足的主要体现。

优化民航维修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相关策略

一是要营造重视民航维修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企业文化。民航维修企业想要对内部风险进行更好管控,需要重视相关事项。首先,必须增强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让全体员工认识到风险管理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断对员工进行风险意识培训,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真实地关注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与风险防控工作中。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定期开展宣传教育与技能培训,提升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员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可以认识到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活动的重要性,以及自身企业面临的风险对于企业发展的阻碍性,并对未来内部控制以及风险控制等议题进行交流。此外,民航维修企业还应建立以自身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加强文化建设,完善内部治理,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并将内部控制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全体员工对于内部控制议题的敏感性。

二是应完善民航维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民航维修企业想要对自身内部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就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而言,需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并结合当下市场的发展环境以及企业内部需求,制定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为内部风险防控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首先,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对审批流程进行严格规范,并对业务开展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使得内部控制职能执行、贯穿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各项活动中;而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职责则需细分到个人层面,一旦出现问题,需立即要求负责人承担相应责任,避免因责任划分不明确而出现“相互推脱”的现象。

三是要注重维修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相关维修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企业对工作人员有更高的审查标准,并建立起完善的晋升体系。因此,在招聘时需要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考察。而在其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则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长期的技能培训,以讲座、实际交流等方式提升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力。其次,企业应对维修工作完成度较好的人员予以合理嘉奖,并实行有效的绩效监督制度,以此来带动全体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升。此外,企业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专家或技术能力优秀的相关工作人员举办讲座,对员工的疑惑进行解答,以促进全体员工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

四是要规范业务管控流程。民航维修企业想要提高自身内部控制能力,完善整体风险防控,需对其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管控,并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技术对企业自身的整体发展进行有效分析,明确企业可能遇到的种种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进而搭建完备的风险评估体系。首先,民航维修企业可以把整体财务预算作为自身业务管控的起点,并对重点业务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透明监管。例如,相关零部件的采购需要提前对符合规定的供应商进行多方位评价,并建立供应商名录,评估各个供应商的优缺点,以便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其次,在采购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采购业务的高效性,最终形成完善的整体过程管控和采购流程。同时,维修工作的各个过程都需要有专职人员对其进行监督,且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整体周期性的管理,并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防控,从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尽量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此外,需定期对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状况进行盘点,各个部门也需要定期对自身业务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撰写可行性报告,明确该部门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五是要提高信息透明度。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民航维修企业也需要与时俱进,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信息化系统。首先,应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并依托信息化水平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质量,有效控制风险,提高信息透明度。这其中,要求企业对产业信息进行公开透明化处理,并进行全程监督与审计,且在提取数据、把握监控等方面提升信息化大数据作用。其次,对于重点项目的系统化流程要进行全过程数据检索,尽量避免因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问题。再次,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机制,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起统一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并加快业务交流与沟通,加快数据流通速度,实现相关数据、信息的共享,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撑。尤其是针对相关财务工作,应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帮助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转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方式,从而推进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与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