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24-10-14 00:00段晓光
中国商界 2024年9期

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紧迫性

一是当下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民众的养老需求急剧增长。近些年来,老年人口比例在逐年增加,据2021年相关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约2.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约1.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3.5%。一方面,伴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追求高品质老年生活的老年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需要社会为其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服务除了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以外,还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并实现“老有所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少子化及家庭结构小型化等问题,家庭养老的资源供给能力在逐渐减弱,为缓解家庭养老责任的重担,依托社区平台提供更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就显得十分关键。

二是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更有利于老年人维护身心健康。当下,很多老年人并不认同机构养老的服务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更加倾向于在自身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因此,社区居家养老相较于机构养老的服务模式而言,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环境变化给老年人带来的不适应感。例如,该模式可帮助缓解老年生活的孤独感、抑郁情绪,并有效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同时,社区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相比,也具有更强的社交互动性,老年人除了通过社区医疗资源来享受健康检查、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务之外,还可以借助社交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来丰富自身的老年生活;同时,适度参加社交、文娱活动还有助于老年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提升其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三是该模式有助于改善居民养老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谐。首先,由社区来提供养老服务能够减轻家庭成员照料老年人的生活压力,有利于缓解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医疗服务保障,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缓解了因养老问题而产生的各类社会矛盾。

社区养老服务国际经验借鉴

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相对较为完善。因此,该国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日本从2000年开始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旨在为长期需要居家护理的老人提供经济支持。该制度涵盖居家护理、机构护理,并提供上门护理、康复护理、日间护理等多种服务,产生的护理费用由政府、地方自治企业、个人共同承担。其次,日本政府鼓励社区居民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互助团体,并提供多样化的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以帮助老年人处理购物、家务等日常事项,补充专业护理方面的不足。此外,在教育培训方面,日本率先建立了居家护理培训认证体系,确保护理人员均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短缺 从当前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来看,参与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人员是街道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以普惠型养老服务为主。只有极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才具备较为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因此,这导致绝大多数社区的养老服务只能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极为短缺,而人力资源的匮乏则使得社区居家养老在服务内容、服务专业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养老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尚需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于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需求日渐上升,这就需要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来匹配其需求。然而,当前许多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较为基础,服务专业性较低,以生活照料类服务为主;且由于缺乏规范的服务管理制度及监管机制,导致其不能够保证服务质量。甚至有一部分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仅停留于形式层面,并没有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来配套服务资源并开展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有限 当前,国家在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它通过政府机构的顶层主导,将养老服务从社会层面引入家庭层面。由此可见,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供给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种类的多样性,不利于其他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但随着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剧,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实现供给端改革,从而增加市场主体(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因此,完全依赖社区的力量开展养老服务容易导致其服务能力较为有限,且无论是物质基础还是组织基础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对智能技术的应用程度不足 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智能养老,是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然而,目前多数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存在欠缺,并未搭建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平台,且对相关资源的整合较为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智能型养老对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数额较大的资金投入,但部分社区难以承担这笔费用。另一方面是因为应用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要针对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优化平台设计并制订相关的培训计划,这些问题都增加了智能型养老体系的建设难度,从而导致其难以有效落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优化策略

强化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应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要求医疗护理、居家生活服务等从业人员必须参加培训,并在通过相关考核后,方可进入服务机构中从事相关工作;二是社区应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培训,不断更新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三是应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例如,可以与相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

多元化服务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并关注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一是需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主导,组织助餐服务项目。此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群体性的用餐服务,并同步带动康养、保健等服务项目的发展。二是社区要作为服务枢纽,积极链接医疗服务组织、企业,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上门医疗服务。例如,针对失能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服务;为日常生活难以自理、患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并在出现异常时第一时间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等。三是应探索涵盖社区食堂、健身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此类项目是以政府和社区为主导,通过统一调配社区资源形成具备医疗、餐饮、养老等一站式智能康养服务功能的综合化养老服务项目,因此对资源投入有一定的要求。

确保社区养老服务的规范化 一是要统一居家养老服务标准。首先,政府应结合国际养老服务的成功经验及我国国情,制定并推广统一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具体可涵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以及服务人员资质认证等方面,确保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其次,各地方政府也应结合国家标准制定实施细则,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制度内容,以确保养老服务标准的可执行性。此外,在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关键性服务领域,应实行资质认证制度,确保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可靠性。

二是应健全监管机制的建设。社区作为直接参与养老服务的组织,应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监管机构,密切关注养老服务的真实水平,并持续监管进入服务体系的市场组织或非营利组织。首先,社区应定期对提供养老服务的组织或个人进行考核、评估,检查其服务质量、人员资质以及设备设施运行情况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其次,应建立服务反馈机制,具体而言,可由社区工作人员出面,定期对接受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进行线下访谈。这样做有利于搜集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整改计划和期限。此外,在社区监管的基础上,与养老体系相关的政府单位也应参与对养老服务质量的监管。为此,应设立专项小组跟踪评价辖区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而政府平台也应设置便民反馈渠道,以便于老年人及时提出意见。

构建多维度养老服务网络 一是应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市场及非营利组织参与、以社区为枢纽的多维度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养老公共服务的优化升级。首先,要将社会力量嵌入社区,积极连接市场养老机构、非营利组织等,形成服务主体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连接。其次,社区要作为服务递送的主体,充分评估本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同时将实际需求反馈给提供服务的供给主体。此外,政府在养老服务网络建设中要扮演指导及支持的角色。具体而言,政府通过对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的建设,支持社区调动资源,从而为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保障。其次,市场及非营利机构在养老服务网络中是核心的服务力量,因此应不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从市场的角度紧跟养老需求变化趋势,从而完成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此外,社区还应强化同非营利机构的合作,重视对志愿服务的督导和激励,从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工作。

二是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首先,要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打造完善的智能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体系。例如,可建立常态化的互联机制,实时更新居家老人的健康信息,并分析老人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生活习惯等,最终为医疗护理服务提供信息支持。其次,应构建智能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社区老年人数据库,为精准化的养老服务提供数据支撑。此外,社区还要提升老年人对智能化服务的认可度,并确保老年人能熟练使用相关科技产品。为此,社区既要组织老年人参与相关培训讲座,学习智能手机等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技巧;也要安排志愿者提供上门服务及指导,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操作问题,最终推进智能养老体系的全面落地。

作者单位:西安锦天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