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黄金协会相关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黄金储量约3000吨,在全球黄金储量排名居第四位。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375.155吨,同比增长0.84%,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297.258吨,有色副产金完成77.897吨。另外,2023年进口原料产金144.134吨,同比增长14.59%,全国共生产黄金519.289吨,同比增长4.31%。同时,我国黄金需求总量为1722.30吨,仍位居全球第一。其中,黄金消费需求1089.69吨,连续11年保持全球第一大黄金消费国,占总需求的63.27%;黄金首饰及制品出口262.76吨,占总需求的15.26%;投资需求144.97吨,占总需求的8.42%;官方净买入224.88吨,占总需求的13.06%。由此可见,我国是当之无愧的“黄金生产大国”和“黄金消费大国”。
然而,金矿开采行业具有大规模的露天及地下工程作业、高风险的作业环境以及大量的一线采矿作业人员等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当前采矿设备落后、安全设施不完善、作业环境复杂危险、矿工自身安全意识不足的情况下,更容易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导致各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不仅会严重威胁矿工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还会影响金矿开采企业的财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并对经济整体的平稳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其基本职能之一便是经济补偿,一般被认为是“风险等量管理”,即在发生保险事故、造成保险标的损失时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所赔偿的保险金正好能填补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造成的保险金额范围内的损失。从金矿开采企业的层面来说,保险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转嫁手段;但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来看,“风险等量管理”只是转移了风险,其风险总量并没有减少,就整体而言仍然遭受了损失。
因此,针对金矿开采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保险业由提供“风险等量管理”向提供“风险减量服务”的转换,既是进一步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降低整个国家和社会风险成本的必然要求,也是进一步落实中央有关思想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应将保险业服务金矿开采企业的模式由单纯的事后支付赔款扩展至灾害事故发生前的风险隐患识别、预防及管理,事故发生期间的应急抢险救援、提供预付理赔款,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协助恢复生产等事项,并将风险减量服务嵌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与生产流程中。
金矿开采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fca099a8518a70ec64b8c819e1684f58行为、安全生产制度及管理的不完善、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 当前,大部分一线矿工文化水平较低,且对金矿开采的技术和安全意识缺乏有效的认知,加之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等原因,一线矿工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对此,首先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培训管理要求,做好对一线矿工的安全生产培训,以提升安全生产技能。同时,应加强对危险源识别的培训,鼓励全体矿工积极掌握该类知识,并能在发现安全隐患及事故预兆时及时上报至指定部门,要做到“留痕备查”,避免上报的问题未被中间环节人员重视最终未能到达决策层。再次,还要建立奖惩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对发现安全隐患的人员予以适度的奖励。此外,应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矿工因疲劳作业而增加风险隐患,确保一线矿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来开展工作。最后,要做好安全防护,确保一线矿工按要求佩戴合格的安全帽、工作服、照明设备以及其他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安全生产制度及管理的不完善 首先,应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全面完善金矿矿山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职业危害预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事故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设备检修制度、特种人员作业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等,从制度层面实现对各个环节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全体从业人员应按相关要求接受对应级别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且需在考试合格之后方可开展具体的工作。其次,应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建立先进、完善的安全检测系统。例如,通过人工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以及5G技术的使用,实时监测生产环境中潜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如危险气体浓度、空间环境温度、粉尘颗粒浓度、水文地质情况以及员工的具体位置等,并通过对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及时对潜在的风险发出预警,减少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应成立应急救援队,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演练以及应急物资的储备工作。具体而言,需严格按照应急管理部于2024年4月公布的《矿山救援规程》组建救援队伍,配备符合要求的救援装备及设施并做好相关的培训与演练,保证救援队成员熟悉应急设备的存放位置、逃生通道路线以及紧急集合地点等事项;做好应急物资设备的储备,包括常备的挖掘设备、通风设备、通信设备等,要确保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这些抢险救援设备能及时到位且能正常使用。最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作为金矿开采行业的监管部门应全面、从严地落实监管责任,做好对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研判。多暗访、多约谈、多曝光、多发督促函,将责任、压力逐层传递至末梢,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问题和重大隐患及时向企业主要负责人通报移办,并推动协调解决,做好矿山安全的“吹哨人”。同时,应严格监督落实《矿山救援规程》中关于专、兼职矿山救援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在救助设备、专家人员等方面进行协调调度,以标准化的流程提升灾害救助的响应速度和救助效果。
物的不安全状态 金矿开采过程中所用到的机器设备因操作不规范、维保人员维保不到位以及设备老旧未及时淘汰等问题而导致的机械伤害事故也是金矿开采过程中常见的安全事故。对此,企业一方面要做好对设备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培训及监督,避免因不熟悉操作方法方法或未按规程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则要定期做好设备的维保,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避免因设备维保不到位而引发事故。此外,还应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力度,及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及设备,更新升级并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及设备,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恶劣的工作环境是金矿开采企业所面临的重要不利条件之一。而因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的透水、滑坡、坍塌、粉尘等事故是金矿开采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风险隐患。
首先,大气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含水层积水下渗会引发矿井透水、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针对该类隐患,第一,要在开采前做好对矿山区域水文地质资料的详细勘查,对不同灾害的易发生程度进行全面分析,并采取相关前置措施防止该类灾害事故的发生;第二,通过设计合理高度的井筒、主要设施的标高、修建排水沟以及人工河床等方式,避免地表水涌入矿井内;第三,通过修建防水墙、注浆改善岩体结构以及疏水降压等方式防范地下水的威胁。第四,还要做好对矿区异常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周围渗水、滴水的水量及水体颜色的变化,并上报各种透水预兆,以便及早采取相关措施。其次,在金矿开采过程中的钻孔作业、爆破作业以及装卸作业极易发生粉尘颗粒在有限空间内的聚集,这一方面会对矿工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存在因引发粉尘爆炸而带来重大损失的安全隐患。因此,要做好粉尘治理,降低人身伤害及粉尘爆炸风险隐患。具体而言,在作业过程中可以采用喷雾洒水、预湿注水以及通风等传统治理技术进行预防,也可以通过泡沫除尘等最新的粉尘治理技术来降低粉尘带来的人身伤害及爆炸隐患。再次,施工地区的地质条件及岩石性质导致其极易引发滑坡、崩塌、冒顶等灾害事故。对此,可采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对地质条件进行不间断的监测和预警,一旦监测到不安全因素立即疏散人群并启动相应的预案应对安全隐患。最后,还应营造重视安全生产的企业文化环境。矿工每次进入矿井前,均通过警示标语、真实案例讲解、视频教学、安全生产文化墙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及宣传,引发矿工对安全问题的思考和警示,全面提升矿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使安全意识融入每名矿工的思维和行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安全生产文化,进而促进金矿开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发生灾害事故时,作为风险减量服务的主体机构,保险公司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应组织自有人员或调动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协助企业的专、兼职救援队按照《矿山救援规程》根据不同的灾害事故类型协调专业设备,并在必要时通知相关专家开展抢险救援。另一方面,应根据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获得的初步信息,在判定保险责任成立的前提下及时预付保险理赔款,为抢险救援提供资金支持。同时,还应收集相关理赔材料,为后期最终损失金额的确定、保险理赔提供相关证据,减轻被保险人的工作负担。
首先,在抢险救援后的恢复生产阶段,一方面可以借助外部专业服务供应商对受损机器设备等保险对象及时进行修复、更换,并对残值设备进行拍卖处理,且需对危房、危墙等存在风险隐患的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减少营业中断的时间,防止企业财产损失的扩大;另一方面对受伤人员应聘请专业医疗团队进行救治,降低受伤人员的死亡、残疾概率。
其次,应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处理原则,在接报案受理、抢险救援、理赔查勘、理赔单证、审核权限等方面简化理赔流程和手续,“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全力提升理赔服务质效,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对企业正常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时恢复生产,降低停业损失,并帮助受伤人员及早恢复健康回归岗位。
此外,还应做好账务管理,建立风险减量评价体系。第一,保险公司应加强风险减量服务的预算及费用管理,做好台账管理,将专门用于风险减量服务的费用进行专项列支。第二,要编写年度风险减量工作报告,将风险减量服务的实施情况、服务单位的满意程度、服务费用的支出情况、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客户投诉处理情况、潜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从而准确、全面地评价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的具体成效,为后续风险减量服务的改善和提升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建议。
作者单位: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