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拓宽涉农信贷增信方式促进“三农”经济良性发展

2024-10-14 00:00:00黄雅琪缪士奕廖雄浩季心然向阳
中国商界 2024年9期

西昌市银行业在金融科技支持涉农信贷增信方面的实践

西昌金信村镇银行 首先,西昌金信村镇银行对其业务模式进行了深度重构。通过实地调研,该行形成了贴合当地乡情的“以业务人员线下与客户沟通为主、以线上平台手运作为辅”的贷款模式。其次,西昌金信村镇银行针对农户的实际需求,推出了惠商贷、花农贷、惠农贷等一系列定制化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了不同农户群体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此外,西昌金信村镇银行重塑了数字化转型服务。自开业以来,该行开通了网上银行、短信通知、微信银行及电子银行卡等线上服务渠道,使农户能够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凉山农商银行 首先,凉山农商银行对其金融服务场景进行了全面重构。一方面,该行依托“蜀信e”“惠支付”“惠生活”三大金融服务平台及企业网银、微信银行、短信通知等多元化线上渠道,增加了其在金融、生活、民生等场景下的数字产品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银政、银企、银商等多方联动机制,凉山农商银行成功打造了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次,凉山农商银行在农村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进行了相应创新。该行依托其三大金融服务平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并利用直播带货、短视频等新型数字化营销工具,成功打造了多个数字化金融服务场景,为当地农户和企业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此外,该行在授信方式方面也进行了优化。例如,该行自研了农户信息采集App,并建立全场景客户获取系统,实现了对农户信息全面、准确的收集。同时,该行还推行家庭统一授信、家庭成员灵活用信的新型授信模式,有效促进农村数字信用体系的建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凉山州分行 首先,该行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涉农信贷的增量提质,成功推出极速贷、惠农快贷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为支持凉山州本地特色农产品发展持续“输血供氧”。其次,该行在信用评价体系方面也进行了创新。相关工作人员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通过多渠道收集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经营数据、财务报表、履约记录等信息),实现了对农村经济主体信用状况的全面评估。同时,该行还开展主动授信评级工作,并开发了线上信息采集、系统自动评分、智能分级和预授信等功能,从而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了更加高效、精准的金融服务。

当前金融科技支持涉农信贷增信存在的问题

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西昌市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渐完善,但仍然难以满足涉农信贷增信过程中的金融科技需求。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覆盖面积不够,且网络速度和质量问题严峻,难以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往往依赖低技术含量的农具和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导致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且与金融科技发展所追求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趋势相去甚远,因此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现象。

技术人才匮乏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但农村地区对人才的吸纳能力较低。一方面,相关数据显示,西昌市居民的文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造成其数字化农村的建设缺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团队,最终造成西昌市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进程较慢。另一方面,随着涉农产品的线上化趋势日趋明显,贷款审核、业务营销人员的职责发生转变,金融机构对具备“金融+科技”跨学科背景的人才需求量猛增,但人才储备的不足极大制约了当地金融科技在农村的普及。

信用生态欠佳 首先,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往往缺乏完善的信用记录,导致其在金融、消费等领域往往难以获得信用支持。其次,农村地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严重,居民缺乏合格担保物,收入来源不稳定,且固定资产多以自用农房为主,这使得他们成为贷款高风险客户。此外,部分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较为薄弱,某些居民甚至会做出逃债、违约等不良行为,这进一步恶化了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

政策建议

加强农村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制度,通过直接投资、政策引导等方式向农村调动社会资源,并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构建数字化乡村生态。其次,要加快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提高农户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率,并提升农村地区网络的覆盖率与稳定性,为金融科技、智能农业设备的普及与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户智能终端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利用“示范效应”和“邻里效应”来缓解农民因对新工具不熟悉而产生的“自我排斥”和“工具排斥”等问题。

制定、实施人才吸引与培养政策 首先,政府应制定人才吸引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会聚金融科技领域。具体而言,可以与域内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定向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复合型、本土化人才,以解决金融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本问题。其次,应加强对从业人员金融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并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员工的科技化水平,打造一支专注于智慧农业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科技型人才队伍。此外,还应深化乡村人才管理、使用、流动机制,优化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构建农村数据“一体化”平台 首先,由政府牵头,整理政务、金融及农业等部门信息资源,协助中小金融机构精准描绘客户画像并合理划分风险等级,以更精准地发放涉农信贷,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其次,应统筹推进农村数据“一体化”平台建设,健全数据流通、使用和共享机制,并强化平台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支撑金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数据需求。此外,还应进一步规范涉农数据采集标准,多措并举加强数据治理与数据安全,健全金融科技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化科技创新下的金融监管。

提升农户的信用意识 首先,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农村地区开展信用知识普及活动。同时,金融机构积极结合金融服务下乡宣传,企事业单位提高对农户信用记录的重视程度,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报道,共同增强农户的信用意识。其次,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并形成有效的信用奖惩机制。对于诚信经营的农户,可准许其优先享受政策扶持与优惠待遇。例如予以农资补贴、降低贷款利率、提高贷款额度等。对于存在违约行为的农户,则应进行经济处罚,限制其享受政策优惠的权益,并通过公开曝光的方式,警示其他农户。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