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故乡,很多的时候是在回忆故乡的味道。天下的味道大抵有酸甜苦辣咸,我的家乡长沙,占的就是那一味“辣”。
长沙的辣在我看来分两种,一种是香辣,二种是姜辣。
这些年来不知为何,辣椒炒肉成了长沙菜的代表。究其原因,可能别的城市做菜,辣椒大多是配料表中的一员,甚至可有可无,仅取其色作为点缀。像辣椒炒肉这样一道辣椒分明唱主角的菜,别的地方没有。外地朋友来长沙旅游,出去“下馆子”,辣椒炒肉是必点菜。若被问:“辣椒就这么吃?”长沙本地人也只能呵呵一笑:“怕辣就不吃辣椒,吃肉,再搞点油汤拌饭。”但大多人是忍不住要亲口尝一下的,就算被辣得鼻涕直流、满头大汗,仍不停口地吃,一不留神就下去了两碗饭。
这辣椒炒肉的辣,就是一种香辣,其香来源于猪油和大蒜子。辣椒炒肉里的肉,不能只是瘦肉,必须带着肥肉。五花肉可以,我认为前腿肉更好。去别的城市旅游,馋辣椒时,我也会点一道辣椒炒肉,但其中的辣椒常是肉厚而不辣。猪肉则多是被切成丝的瘦肉,而不像长沙的,连肥带瘦连带肉皮,切半寸宽的薄片。
肉切薄片,为的是出油。锅热后,先下一勺猪油,谓之“引子油”,再下肉片。肉aefc8d946e1d01cace34689e13bff2e535d51d860aa3d4040957d87bfc73b16d片落锅,肥肉立刻嗞嗞作响,油花逐渐冒出;瘦肉经此高温,外表逐渐金黄,肉质缩紧,吃起来很有嚼头。翻炒几下,肥肉已几近透明,香而不焦,尚未成为油渣;肉皮颇有弹性,嚼着弹牙;瘦肉因有猪油包裹,紧而不柴,颇有嚼劲。
辣椒是早已煸好了的,此时即可下锅与肉同炒,裹上一层猪油,色泽油绿欲滴。放入长沙本地人从小就吃的“龙牌”酱油上色调味之后,轮到大蒜子上场了。我觉得辣椒炒肉里的大蒜子最好不要用刀切成薄片,也不要猛力拍碎,最好是用刀压烂。压好的大蒜子汁液稍稍流出,被热油一激,香气顿生,如锦上添花。
辣椒和大蒜是有一股辣香的,不知道其他城市的人是否接受这种说法,但我认为它们是香的。如果说我多少有点乡愁,那多半是这种辣香唤起的。
在异乡的我,每每下班后,经过居民区,闻到各家各户厨房里飘出的香味时,便会想起故乡,想起我的小时候。
我读书的学校离家有一段距离,放学回家要经过一所医学院的家属区。放学已是晚饭时分,走到小区,隔很远就听到菜下锅时发出的“刺啦”声,锅铲碰触的叮当声,靠近时便可闻到呛人的辣椒香味。早已饥肠辘辘的我被那香味勾起了馋虫,不由得猛吸了几口辣气,呛得直打喷嚏,眼泪鼻涕放肆流。
异乡的傍晚当然也是饭菜飘香的,但各个城市的香味不尽相同。在广州,最常闻到的是各家所煲的汤的味道;在昆明,闻到的是酸、甘、辣、鲜混合的香味;在苏州,闻到的则是淡淡的鲜甜味。这些香味跟长沙的比起来,总是太柔和,虽然这些味道也经常让我忍不住咽口水,但总差那么点意思。
只有那么一次,我找到了思念中的味道。那是在广州,我从一家湘菜馆后厨路过,那排风扇里扇出的一股辣风,让我瞬间呆若木鸡,我杵在那,被这熟悉的味道击中,当即涎水与眼泪齐飞。回过神来,我立马转到大厅,落座点菜。不多时,一盘飘着辣香与蒜香的菜被端了上来。我定睛一看,果然不是广州本地的厚肉辣椒,那带着浓郁的家乡味的菜,让我更加思念正宗的长沙辣椒炒肉,恨不得立刻打一“飞的”回长沙,来一盆正宗的辣椒炒肉解馋。
正宗的长沙辣椒炒肉里面一般不放豆豉、大蒜叶之类,更不会像现在的“网红”湘菜馆一样,放白木耳或榨菜丁。当然放豆豉的也有,但那是豆豉辣椒炒肉,放大蒜叶的,就是大蒜叶炒肉了。这豆豉和大蒜叶,其实和大蒜子一样,都是为了增香。当然,还有放外婆菜之类的酸菜、腌菜的。长沙人炒菜善用这些配料,就是为了这一口香味。所以我说长沙的辣,是香辣,也就是本地人所谓“口味菜”中的“口味”。
而长沙的另一种辣,是姜辣,是姜和辣椒的结合。虽然这种组合其他地方也有,但长沙的姜辣特别隆重。长沙人爱吃,经常为了吃而搞出各种名头。如三伏天要吃老姜炒鸡,本地的三黄鸡,用前一年的老姜爆炒,放入青椒、防风、路边荆之类的配料,谓之“以毒攻毒”。因长沙的夏天酷暑湿热,其他三季均潮湿,需要吃些中医上说 “生发”的东西,把体内的湿气发出来。这是有一点道理的。
辣味已根植在我的胃里,一天不吃辣,心里就发慌。有人这般调侃,长沙人的铁锅都是辣的。我深以为然,恐怕长沙人身体里的那根脊梁骨都是辣的,是这辣孕育了泼辣、豪爽的长沙人。
我思念这长沙辣,更想念泼辣、豪爽的家乡人。无论走多远,那里都是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