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
(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体验到的不适、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回避行为。对于那些深受社交焦虑困扰的儿童,他们面临辍学的风险通常高于一般人群。这种长期的持续的焦虑状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性发展的起始和基础,因此,探讨儿童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和维护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是基于平等、自愿和承诺基础上的一种长期稳定的伴侣关系。它不仅在法律上具有契约性质,还在情感、心理和社会支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儿童视角,父母的婚姻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评估:一是亲密程度,二是父母冲突。亲密的父母关系主要表现为双方深厚的情感联系,包括对彼此的关爱、理解及双方在沟通中所展现的平等与和谐。这种亲密关系是衡量父母婚姻满意度的关键指标。父母间的冲突可能表现为争吵、误解或沟通障碍,甚至是肢体冲突。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儿童的情绪社会性发展。根据认知—情境理论,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儿童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儿童对父母婚姻关系的亲密与冲突的感知和评价。
(三)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诸多研究已证实,父母的婚姻关系可以负向预测儿童的社交焦虑程度。相较于在父母婚姻关系和谐的家庭中成长的儿童,那些长期处于父母冲突环境中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内隐行为问题,如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有研究指出,婚姻关系不和谐(如父母离异或彼此敌对)会导致子女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父母在子女面前争吵或者采取冷暴力处理矛盾,会严重损害儿童的安全感,使儿童陷入紧张、恐慌和焦虑的情绪状态。还有研究通过对5~6岁儿童的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即婚姻质量较低的家庭中的儿童面临较高的社交焦虑风险。因此,文章的第一个研究目的是探讨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共同生活经验之上的亲子双向行为体系。该关系不仅是生物学上的自然联系,还是双方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社会联结,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结合体,其与儿童的社交焦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研究提出,积极的亲子关系能使儿童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进而倾向于对自身及外界持有积极的评价和乐观的预期,社交焦虑程度较低;而在亲子关系紧张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社交焦虑,他们倾向于对自身及外界持有消极的看法和感受,这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父母的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某项研究通过对203个家庭进行调查,发现父母对婚姻质量的评价与亲子关系的评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
家庭是一个微观系统,其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婚姻关系会影响家庭氛围,进而影响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又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父母的婚姻关系和谐时,父母更倾向于表达赞许和肯定等正面情绪,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使儿童拥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其人际关系也更为和谐。相反,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存在较多问题和冲突,父母可能频繁地表达否定和批评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家庭氛围紧张,亲子关系的亲密度降低,使儿童产生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文章第二个研究目的是探讨亲子关系是否在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社交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某小学470名小学四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由于52名学生未能完成全部问卷,故将其排除。最终有效样本量为418人,其中男生219人,女生199人。
(二)研究工具
1.知觉父母婚姻关系量表。该量表包含24个题目,分为两个维度,即知觉父母婚姻关系的亲密程度与和谐程度,采用五级评分制,负向题目采用反向计分法。问卷总分反映儿童知觉的父母婚姻关系质量,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知觉的父母婚姻关系越好。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2.家庭适应和亲子亲和评价量表。该量表共包含10个项目,分为父亲与母亲两个分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负向题目采用反向计分法。其中,父子关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母子关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3。
3.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该量表共包含28个项目,分为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两个分量表,采取“是—否”计分方式。总分为两个分量表所有项目得分之和,分数越高表明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其中,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和0.85。
(三)数据分析
笔者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使用PROCESS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三、结果
(一)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与社交焦虑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父子关系与母子关系均与社交焦虑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表1)。
(二)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进一步探究亲子关系在父母婚姻感知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笔者以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为自变量,亲子关系为中介变量,社交焦虑为因变量。首先,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以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其次,以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为因变量,以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最后,以社交焦虑为因变量,以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父子关系或母子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当以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为自变量,社交焦虑为因变量,父子关系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时,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对父子关系的回归系数显著,具体表现为B=0.27,P<0.001;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对社交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具体表现为B=-0.09,P<0.001;父子关系对社交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具体表现为B=-0.18,P<0.001。
当以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为自变量,社交焦虑为因变量,母子关系为中介变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时,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对母子关系的回归系数显著,具体表现为B=0.22,P<0.001;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对社交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具体表现为B=-0.11,P<0.001;母子关系对社交焦虑的回归系数显著,具体表现为B=-0.11,P<0.01(表2)。这些结果表明,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都能直接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同时,亲子关系在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和社交焦虑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笔者对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的效应量及置信区间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父子关系的间接效应值为-0.05,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7,-0.03];母子关系的间接效应值为-0.02,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4,-0.01]。因为这两者的置信区间都不包含0,所以可以推导出亲子关系的中介效应显著。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对其父母婚姻关系的感知会对其社交焦虑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亲子关系在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社交焦虑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第一,从相关关系来看,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均呈显著正相关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性,即儿童所感知的父母婚姻关系越和谐,其亲子关系也越融洽,社交焦虑程度越低。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即家庭冲突程度越高,家庭环境问题越严重,儿童的社交焦虑水平越高。一方面,父母婚姻关系与儿童社交焦虑密切相关,父母冲突越严重,儿童出现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亲子关系也和儿童社交焦虑密切相关,亲子间的冲突可能导致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内隐行为问题。同时,父母的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婚姻关系的质量越高,亲子关系越亲密,而婚姻关系中的紧张状态会影响亲子关系,导致亲子间的亲密程度降低,进而使儿童形成更严重的社交焦虑。
第二,亲子关系在儿童知觉父母婚姻关系与社交焦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当父母关系和谐,冲突较少,即便出现分歧也能通过沟通解决问题,并且教育方式适当时,儿童会感到强烈的安全感,并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儿童能学习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并在处理人际冲突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当父母之间频繁争吵,相互指责和攻击,家庭氛围紧张,并且教育方式不当时,儿童会缺乏安全感,亲子关系也会变得疏远,从而加剧儿童焦虑等消极情绪的产生。这种焦虑情绪会扩散至儿童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影响他们与同伴、教师的相处。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