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领域对美育认识的不断加深与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美育课程逐渐成为普通高校的常规课程。文章深入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的背景和现状,阐述了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理论基础和探索,提出了改革的结论与展望。
一、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的背景和现状
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的融合,还是激发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途径。加强美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才。
美育是一门注重视觉、听觉等概念性美学应用的课程,虽然与艺术类课程有相似之处,但两者的重点完全不同。艺术类课程往往更突出专业性,在课程建设中对人文意识和道德素质的培养稍显不足。而在美育课程中,人文意识与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样占据重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艺术类课程在此方面的不足。
目前,社会各界对美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的实施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是存在“只见课表、不见开课”的现象,美育课程开设不全、课时不足,甚至被其他课程挤占。二是部分美育教学呈现应试化趋势,过分强调音乐、绘画等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美育素质、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三是忽视了美育需要日常渗透与浸润的特质。这些现象均偏离了美育的初衷。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部分学生存在艺术基础较为薄弱、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且依赖性较强等问题,这给美育建设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手段,同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构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此外,高等职业院校的美育教学与实践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形式等方面仍有不足。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相关人员需要进一步深化美育教学改革,以推动其向更深层次发展,并落实党和国家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学校美育工作的新要求。
对于每一名学生而言,美育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发展的机会。随着国家对美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将有更多机会接受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进而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
二、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美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与接受能力。有美学家曾言,审美是一种超越现实,进入精神自由状态的体验。人们从审美的角度思考问题时,能更自由地遵循内心意愿行事。美育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其核心在于培养个体对美的认知,激发其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热情。其目标在于培养个体的高尚情操,树立个人审美观,从而塑造出具有“审美人格”的完整个体。高等职业院校的美育,以其独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艺术作品的鉴赏中感受感情色彩,为学生提供直观而深刻的教育体验,以达成教育目标。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表达情感,一件优秀的作品必然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它们是“美”这个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达。在社会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美育可以为学生开启通往理想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在个人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独立人格。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满足了社会对艺术普及的期待,还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想象力,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营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通过融合席勒等人的西方美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礼乐相济”观念,构建并完善了中国近代美育体系,使美育的价值日益凸显。美育在提升个人素质、塑造人格、坚定文化自信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美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及一系列相关指导文件的发布,学校美育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席勒在其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深刻阐述了美育的独特价值,并首次将美育从“美”的范畴中独立出来,明确了“美”的概念。席勒致力于实现“审美的人”这一理想状态。这一理念与我国审美教育的目标存在一致性。因此,深入探索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新颖、积极、有意义的审美观,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审美观念的进步与发展。
四、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探索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句话诠释了美育与美学的关系,即美育需要运用美学理论来认识美、把握美的规律,强调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
美育本身具有特殊性,虽然与美学存在联系,但二者关注的焦点完全不同,不能简单地把美育等同于美学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摒弃过去较为局限的美育思维模式,不仅要教授学生关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的美学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对各领域美的兴趣。这样,学生便能自觉将对美的追求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使欣赏美、创造美成为其人生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传统美育教学中将美育等同于美学教育,局限于对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片面的。高等职业院校应明确美育的核心在于审美,遵循其独特的教育规律,认识到美育教学不等同于美学教学,两者有着各自的目标。
在国家倡导和推广美育的背景下,仍然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一提到美育就容易联想到音乐、美术、舞蹈等,错误地将美育教学等同于绘画、演奏乐器等艺术教育。这种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普及美育的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艺术作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其情感性和形式特征极易通过视觉和听觉被直观感知,具有显著的美的特点,但美育不应仅限于艺术教育,更不应局限于技能操作和专业知识传授。美育应该是一种形态更为自由的教育,属于情感教育范畴,重视情感体验。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改革中,需要明确区分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明确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目标与塑造健全人格目标之间的区别,更加注重审美体验和个性发展,而非仅追求技能提升。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审美需求,满足他们对现代多元文化的需求。当前,部分高校美育教学仍存在过于重视知识性内容、以主科成绩或学分为导向的问题,这限制了美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美育教学应摒弃应试教育模式,既重视理论知识、关注考试成绩,又不忽视学习过程,避免过度功利化的美育倾向。将美育作为教育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发现各领域的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美。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的联系,搭建多样化的美育体验平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分享美和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与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高等职业院校美育教学改革的结论与展望
美育应当是全景式的,而非仅作为校园一隅的“盆景”。当美育的涓涓细流渗透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每一个角落时,学校将因美的滋养而更添魅力,学生也将在美育的沐浴下收获更多幸福。审美教育通过审美过程赋予学生精神的自由,帮助学生成长为更完整、更具自由意志的个体。其宗旨并非单纯地向学生传输美学理念,而是通过审美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活动,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深刻体验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对美的敏锐感知力。
朱光潜先生曾说,艺术是最原始、最普遍、最自然的需要。他将艺术和审美视为人生的必需品,并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生的艺术化的主要途径,这一观点对当今高等职业院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深刻的意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及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精神自由,努力为其铺就通往艺术化人生的道路。
高等职业院校既应设置美育理论、美学理论、哲学基础等必修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审美知识,又应广泛开设文学鉴赏、器乐演奏、绘画实践、舞蹈体验、书法研习、戏剧表演、影视赏析等选修课程,构建丰富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这不仅符合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还对新时代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