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在幼儿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语言教育,可以为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与应用,将传统故事、诗词、成语等语言元素融入教学,开展具有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学习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文章从绘本阅读、诗词儿歌、节日庆典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一、核心概念解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汇聚了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特质与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且内涵深邃广博,还涵盖了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多个层面,具有独特的魅力。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代传承的特点,尽管历经千百年的变迁,它依然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持续发展,展现出其连续性与稳定性。简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所体现,还在精神文化层面具有深远的传承意义。
(二)语言领域教学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中,语言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幼儿的语言素养,使他们在参与领域课程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表达经验,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理解及应用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而言,幼儿园的语言领域教学活动通过绘本阅读、角色扮演、主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实施,通过实际的交流和互动,逐步激发幼儿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此外,语言领域教学还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要求他们学会专注倾听并准确地传达信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意义
(一)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
教师围绕语言领域的教学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语言元素,如经典民间故事、诗词、儿歌、童谣等,以及部分民间游戏和传统节日,都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素材不仅语言优美,还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如果深入挖掘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
幼儿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语言活动,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风俗传统、文化习俗及道德观念,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具体来说,教师在借助风俗传统讲解语言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使幼儿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在通过节庆文化教授语言知识时,能够使幼儿领略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在让幼儿吟诵诗词、背诵古文的过程中,能够使幼儿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情感的积累,幼儿将逐渐形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教育思路,还能够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具体来说,在运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进行教学活动时,幼儿会被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同时,故事中的角色能启迪幼儿的思维,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将儿歌、童谣与游戏相结合,能让幼儿体验到与众不同的学习语言知识的方式。这种生动有趣的学习方法,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知识,进而增强学习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一)挖掘文化资源,丰富绘本阅读选择
在幼儿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绘本故事是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幼儿语言素养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挖掘那些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绘本阅读材料,为幼儿的阅读学习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挑选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绘本故事,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幼儿传授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美德。这不仅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激发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例如,在以“传统美德”为主题的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挑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绘本,如《人参娃娃》《孔融让梨》《怕浪费婆婆》等。这些故事以趣味性的方式体现传统美德,使幼儿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并理解部分传统文化知识,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以“文化风俗”为主题的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挑选合适的绘本,如《奶奶的花馍》《吹糖人》《饺子和汤圆》《这就是中国戏曲》《姥姥的红烧肉》《北京的庙会》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俗,幼儿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领略丰富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理解不同地域人民的风俗习惯。
又如,为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人生哲理,教师可以挑选一些经典的成语故事,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阅读绘本《守株待兔》后,幼儿能够理解“世上没有不劳而获之事,只有勤奋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在阅读绘本《亡羊补牢》后,幼儿能够明白“面对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些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绘本,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多元性。教师利用这些绘本开展绘本阅读教学,对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巧用诗词儿歌,丰富幼儿知识储备
诗词儿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助于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加深幼儿对诗词韵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活动和教育目标,灵活地将其融入各个教学阶段,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1.把握教育时机,融入诗词元素。在语言领域课程中,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根据不同的教学活动,为幼儿挑选适合的诗词。以年龄较大、语言经验较为丰富、学习能力较强的大班幼儿为例,教师可以在语言领域课程中引导大班幼儿朗读诗词,并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使其初步理解诗词内容,领略古诗的韵味。例如,大班幼儿观察“鹅”这一动物之后,了解到“鹅的羽毛是白色的,有长长的脖子;鹅掌是橙红色的,能在水中畅游”等信息。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大班幼儿朗读古诗《咏鹅》,让幼儿结合实际认知体验诗歌的美妙。再如,春天来临后,教师可以结合“雨后春景”这一主题,引导幼儿诵读《春晓》这首古诗。在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朗读这首诗,使他们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引导他们观察春天的美丽景色,帮助他们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意象。这种真实的环境体验可以让幼儿领略语言的独特魅力,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灵活设计课程,开发儿歌资源。与诗词相比,儿歌更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大多数儿歌具有写实的特点,内容简洁易懂,注重引导幼儿体验生活和情感。基于此,教师可以巧妙设计语言领域教学活动,通过开发儿歌资源,帮助幼儿掌握基础的语言表达技巧,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在幼儿完成班级劳动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边劳动,一边唱儿歌。儿歌《人有两件宝》中唱道:“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能思考。”随着儿歌的融入,幼儿能在劳动中独立解决问题,这不仅实现了语言领域的教育目标,还有效利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再如,在幼儿每日睡前的散步环节中,教师可以开展语言领域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诵读经典的儿歌,如《对子歌》《我给月亮打电话》《蘑菇出来戴草帽》《五月五是端阳》等。这些儿歌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幼儿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丰富节日知识,提高幼儿表达能力
节日庆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这一资源融入幼儿语言领域教学活动,能够为幼儿搭建一个生动且富有意义的学习平台,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可以成为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这些节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节日的内涵,使他们在自由表达和讲述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春节作为语言学习的主题,为幼儿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春节这个充满喜庆和团圆意义的节日,是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庆典之一。在这一主题下,教师可以先询问幼儿对春节的了解情况,并鼓励他们主动分享关于春节的起源和相关传说故事。这种开放式的语言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在幼儿分享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信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储备,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为幼儿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语言游戏。例如,在以“元宵节”为主题的语言领域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猜灯谜”游戏,以加深幼儿对文字和符号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语言学习体验。教师也可以结合相关绘本故事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讲故事。以绘本《红红火火闹元宵》为例,教师可以让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并鼓励他们自主创编故事情节。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幼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在欢乐的氛围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启东市鹤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