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期刊发展的挑战及转型

2024-10-12 00:00:00张领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3期

一、数字时代期刊面临的挑战

当前,期刊发展进入数字时代,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期刊读者的使用偏好。与传统纸质期刊相比,数字化刊物具有使用便捷、检索精准、内容资源聚合度高等特点。多数期刊的读者、期刊文章利用者因此更愿意使用数字化电子期刊。尽管期刊编辑和出版人意识到数字化的这些优点,将期刊文章授权给知网、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数字化处理,这使得纸媒期刊和数字期刊保持一致并回应数字期刊的一些特殊要求,但从出版形式看,还停留于传统的纸质期刊样式。

数字时代也对期刊的选题策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更容易搜索期刊文章资源,如果选题不好,就不容易被检索。期刊注重选题本来是强调文章应研究有价值、有意义的选题,但目前来看,选题变成了“热点”,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选题研究者少,期刊选择这类文章的意愿不强。这导致了理论性强的文章较少,跟风、学术含量不高的文章越来越多。原本期刊是服务于学术、服务于学科发展的,但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核心期刊“一不小心”异化成了学科发展的引领者,误导了部分研究者。核心期刊需要回归本位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电子期刊呈现传统纸媒样式

期刊在电子媒体上的呈现样式跟传统纸刊一样,首先体现在分栏设置上。一些图表通过分栏设置,容易排版,版面浪费少,也方便作者进行阅读,因为分栏设置使得每一句话不用移动视线就可以阅读完,提高了阅读速度。但学术期刊的文字其实是不适宜于“一目十行”进行阅读的,因为学术的逻辑推理、理论对案例的阐释等需要理解,所以通栏排版对作者阅读影响不大,甚至更为美观。电子化后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的期刊文章仍分栏设置就使得读者不断移动页面,不方便阅读。

其次,体现在栏目设置上。一般期刊都设有不同栏目,由多篇文章组成一个栏目以体现同一主题。传统纸媒期刊放在案桌上,作者通过自己研究的文章在学科或主题上的定位,精准地查找到想看的论文。但在电子化媒体上,作者往往以“主题”“作者”“文献来源”“关键词”等进行文章搜索,由于数字期刊的资源聚合度高,其搜索出来的文章不局限于某一本期刊,而是多本期刊的文章,通过栏目进行搜索几乎没有意义。

最后,期刊内容上偏于常规。在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的时代,个人所能获取的期刊数量有限,符合个人需要的文章篇目更为有限,个人的学术偏好和关注的观点也是有限的,只能关注少数几本杂志和按照学科及主题进行设置的栏目。数字时代期刊内容资源聚合度高,个人的选择范围更广,如果期刊选题同质化严重,就会使得文章内容大同小异,结论偏于常识。以经济类期刊为例,其文章多数是通过某个时间段的面板数据来揭示某几种变量间常识性的相关性,其特点是数据繁多,模型复杂,结论简单,所提出的对策也是常识性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期刊要想在众多期刊中突围,可能要从期刊内容上下功夫,在学术的创新性上取胜。

三、期刊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首先是取消分栏设置,采用通栏排版,这样的好处是方便读者在便携式、小屏幕的移动端阅读,体现电子媒体的优势。

其次,特色并非要从议题设置上体现,研究范式更能体现期刊特色,且对读者的影响更大。如《公共管理学报》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来剖析、质疑某个公共管理理论;《社会学研究》理论与案例的结合研究;《开放时代》刊发思想性强的文章,这些期刊的文章耐读性、思想性都很强。经济类的文章以实证为主,在研究通篇文献引证,强化逻辑推理,证据论证不足的时代,其大数据、梳理模型的推理给人以客观、论证严密之感,但发展到现在,许多期刊文章研究一些常识性问题,参考文献中经典著作缺位,说明现在的作者经典阅读欠缺,一些在校博士生不读经典,只读期刊文章,因此在强调方法规范的前提下,在文章中加入经典案例阐释,对策建议部分强化所提对策和现实中正在实施对策的对比,以增强这类文章的可读性、耐读性。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化在约稿作者中进行事先约定,或在投稿博士中发现类似文章,给予多次修改机会,精心打磨精品。

最后,强化审稿校稿队伍的专业性。期刊从注重选题向注重内容的转变不是简单地紧跟热点进行选题,更应注重选题的学术价值。注重文章的思想性、耐读性,这需要专业性强的审稿队伍作为支撑。不能把是否有权威期刊论文、是否高职称高学历作为选聘审稿人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看其代表作是否具有思想性和耐读性。有的作者一年发十几二十篇模型数据类文章,请此类作者审稿,他主要关注的就是模型和数据,而不是思想。期刊编校人员也不仅是进行文字编校,更重要的是审读文章的内容,比如创新点、呈现的问题及理论阐释等,这都需要编校人员具有一定学术专长。

收稿日期:2024-08-21

作者简介:

张领(1980-),男,贵州纳雍人,贵州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