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书院制模式建设探索

2024-10-12 00:00贾哲张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24年3期

摘 要:

2019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学深入探索书院制的育人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部分大学在书院制建设中主要采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双院管理模式和学生社区模式。但书院制改革过程中也遇到理解存异、运行机制不足和信息技术应用欠缺等困难。各类大学可以通过发展思维、多维协同、信息重构和文化演化的方式,完成三全育人的任务。

关键词:

新文科;书院制;教育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24)03-0090-07

一、书院制建设背景及优势

新文科建设旨在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派,提升高校的育人能力和水平。构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构架,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时代命题。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深入探索“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1]。这为各大学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方向。书院制是近20年来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领域推进改革的重要实践,其中大部分高校的书院制改革力求在西方住宿学院与中国古代传统书院之间寻求融合元素。“学院—书院”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领域的新形态、新探索。

在我国,书院自古便已出现,唐代时期书院主要用于私人教育或藏书,五代时期书院成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机构,宋明时期书院作为理学家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快速发展,清代晚期书院成为国家主要的教育机构。书院模式有千年历史,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文明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2]。首先,中国的古代书院注重兼容并包的办学方式,当时学术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气象。其次,育人是当时书院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人才的培养,需先“育人”,再“成才”。其中,以白鹿洞书院的《教条》和岳麓书院的《岳麓书院学规》为代表,做到人格与知识教育统一。最后,古代书院制特有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相对融洽。书院制属于一种非官方教育组织,其老师未在朝廷的供奉职之列,如此书院聘用老师和招收学生有自主权,人才选拔以人为本。

从现代教育的视角看,书院制是将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均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3]。书院制与新文科有着密切联系,将不同专业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汇聚在一起,打破传统的专业与学科边界,促进文科内部融合,同时又突破了文理分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书院制建设也与高考改革的新模式有效衔接,借鉴书院制推动新文科建设既是一项新任务,也是一个值得探索实践的领域。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就提到了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究的学习生活平台”。 此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2019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注重环境浸润熏陶,促进拔尖学生脱颖而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推动多样化探索,支持大学开展‘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于 2021 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要“探索中西贯通的现代书院制,注重‘浸润’‘熏陶’‘养成’‘感染’‘培育’”[4]。这些都表明国家在政策层面将“书院制”纳入了大学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目标的工作中,为各大学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方向。

现代书院制建设整体发展时间较短,各大学都处于探索阶段,从现有的书院制建设情况来看,机构简明高效,师生关系简单融洽,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在此基础上,推动这些特点和优势进行现代书院制建设和改进,实现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价值。

第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模式。大学书院制建设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对社会的价值会逐渐显现,进而提升国家“元实力”。第二,书院制模式建设的文化属性,可以引发当代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书院制模式的人才培养可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书院制模式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同步,相辅相成。从日常生活,到学习实践,家国情怀的培养无处不在,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自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让大学生从身体到精神获得深刻体验。第三,现代书院制模式将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打破,并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培养国家“锐实力”人才,即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提供一种可行性路径。现代书院制模式将“四新”学科组织起来共同推进,形成两两融合的新学科,培养一批能够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国内大学书院制模式建设现状

国家对书院制的关注逐步经历了从重视高校学生公寓育人功能到初步探索书院制模式,再到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三个阶段,以此为动力,高校书院建设的内涵和职能也在不断完善。

(一)书院制模式建设特点

在书院里,学院与学院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同专业的学生混住,构建了学生跨专业交流的场景,更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全方位发展。同时,学生也能更加方便地与导师进行交流,建立起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书院更注重整体学习、居住等环境,举办社区类型的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住宿方面,混合型住宿方式是书院制的重要特点之一,书院会将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集中在书院学习和生活。导师方面,学业导师会由大学里各学院的资深学者担任,成长导师由辅导员担任,助理导师由部分研究生担任。学生方面,书院制侧重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与书院工作重心不同,学院负责的是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学术发展,书院负责的是生活学习与养成教育。在书院制之下,学生既是各自专业院系的学生,也是书院生活的诸生[5]。

书院制和学院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从生活环境层面来看,书院制会对书院学生的住宿制度进行改革,具体体现就是建设起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混住的社区型宿舍。在这种新型社区形式的宿舍生活之中,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之间的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可以极大程度地促进不同专业与不同性别的学生克服自身视野的局限,培养起更加全面的思维视角。从师生关系层面来看,有别于学院制本科学生没有固定导师的传统模式,大学书院制基本上都会实行全程多导师的导师制度,导师在本科生入学后就会对学生的学业进行全面指导。导师的指导不仅限于专业指导,更有职业指导、素质指导和心理指导等各个方面,避免了过往大学教育中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人格培育的弊端。

(二)书院制模式建设方式

国内部分大学的书院制建设探索已经开始,这些大学设置的书院数量不等,形式各异(见表1)。从最初在少数几所研究型大学开始探索,逐渐发展到有百余所高校、300余家书院的规模[6]。着眼于现代大学专业及学科中心的发展现状,高校的书院制建设模式着力打破界限,结合高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多种办院模式。尤其是地方院校,结合区域文化传承的优势和多元特色,书院制建设的人才培养实践性更强。

从书院性质来看,运行模式有两种:相同性质共存运行和不同性质共存运行。以复旦大学的五个书院为例,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通识教育,属于相同性质共存运行模式;而在清华大学的各个书院中,求真书院负责培养未来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新雅书院主要对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文理通识课程的培养,属于不同性质共存运行模式[7]。

从书院制的管理模式来看,不同大学之间的书院制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同一大学内部不同书院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不同,可划分为三类:书院学院一体化管理模式、书院学院双院制管理模式和学生社区模式[7]。

一体化管理模式。独立自治是一体化书院管理模式的根本特征,独立自治主要指独立行政运行管理。其中,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和北京大学元培书院为代表。

在内部管理上,一体化书院制模式的必要条件是要有独立的实体机构,具有自治权和自主决策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和方向。外部属性上,一体化书院属于大学的二级教学单位,学生由书院负责管理,可以独立招生,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精英管理模式,人才高定位的培养是一体化书院的特点,目的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精英人才[7]。高考招生选拔或入校二次遴选是一体化书院主要的招生方式,如此,学生人数少和办学规模小是其特点。总而言之,一体化书院制模式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大本营。

各大学把书院制一体化管理模式作为大类招生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等本科教学改革的培育基地[4]。

此外,一体化书院模式不仅注重专业教育,而且还将重要位置留给了通识教育。比如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根据学校的需求,学院与书院共同开设了西方古典文明、中国古典文明、现代中国、现代世界以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系列五大体系的通识教育课程,两者的通识课程既有独立课程,也有交叉内容。

双院管理模式。学院与书院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双院模式的特点。此类模式的特点是在人力和财力方面有自主权,并且有一套完整的内部组织构架,但没有专职教师。此类模式的重点不是单个的精益求精的实验班,而是打破原有专业和班级的局限,打造一个多学科集合平台,促成学生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环境。其培养形式为

“学院—书院”双院矩阵式协同培养与管理。学院以学术研究与专业发展为导向,基于学科提供专业教育,侧重于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简言之就是“教书”。书院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负责开展通识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侧重于以宿舍为阵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育人”[8]。“教书”与“育人”不但各司其职,而且相辅相成。

双院制的管理模式会按照学科交叉和大类融合的规则对学生进行分配。将学生按照院系专业划分成班级,同一个学院的学生基本会进入同一个书院,但是会被分配至不同书院入住[7]。书院的学生来自多个学院,对于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群体而言,在书院里可以拓宽跨学科交流思维,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其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学生社区模式。相较其他书院制模式,学生社区型书院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在本科生住宿和社群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学生社区型书院大多基于宿舍楼来设立。这类书院模式旨在创造一个与院系互补的社区化学习生活环境,创新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集合起来,创造一个兼具住宿、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多种功能社区[9]。社区型书院将养成教育作为书院制建设的核心,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自我管理[10]。书院通过书院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两方面进行养成教育,如北京师范大学知行书院立足大学生成长特点,以人文底蕴特色课程和责任担当特色课程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三、书院制模式建设出现的问题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根据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实践书院制模式的建设,书院制改革呈现出勃勃生机之势头,但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各种的困难。

书院制模式理解存异。书院制改革是全面整体系统性地对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塑造,将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分配。书院制模式运行想要发挥核心作用,大学中现存管理制度需要做出调整,如此,会受到来自现有运行模式的反向制约。大学上层行政权力和决心是推动书院制模式执行的底气,但大学领导层面对书院制的认知有差异,或者理念不同,会影响书院制定位的准确性,进而在制定书院制规划时无法对全面局势进行准确思考,无法考虑到长远规划,反而会从当时当下的问题着手,这会很大程度影响书院制确切目标的实现。

书院制模式运行机制不足。随着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出现管理层增多,管理面增加,权限交叉管理的情况。此体系运行时,虽然各级管理上有差别,但分权职责清晰,此类模式对书院制改革形成了阻力。若想书院制模式顺利运行,需要重新协调书院与其他机构的关系,打破原有模式,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各机构单位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分配机制,难以形成良好的协同效果,在机制运行中会动力不足,在机制调整中会出现滞后情况。

书院制模式信息技术应用欠缺。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书院制建设的必备因素,为组织结构顺利重组提供可靠保障。虽然各大学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融入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教学中,解决了部分信息资源欠缺的问题。但信息资源都较为独立,各单位之间信息资源并未能有效流通,很难发挥信息资源的真正价值,难以对大学内部书院制改革产生较为有效的影响。首先,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不足,信息技术的应用无法充分将各方信息资源做整合,在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上无法形成统一。其次,因为书院制运行模式对原有组织运行模式进行了颠覆性改变,各部门对分工和权责无法达成共识,导致新运行模式很难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相适应并匹配。

书院制模式运行中,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有效化的信息技术结构,既能优化流程,也可以适应书院制运行模式。

四、大学书院制模式建设探索与策略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在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硬条件和软环境同步发力,积极主动探索更符合当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育人。

(一)书院制模式建设探索

现代教育的生产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跨学科人才培养落实遇到了阻碍,优质的资源分配不够合理,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有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原有信息边界,如人工智能的出现、发展、升级,可以让多元化的海量信息高速传播并迭代。这股力量的出现发展,必然对现代大学传统教书育人模式发出挑战,提高了对教育的要求。将来大学的育人模式向着多元化、立体化、弹性化的趋势而变化。因此,书院制模式的育人方式也成为了近些年大学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领域。

书院制发展思维。一方面,大学书院制改革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内外因素条件去制定和实施方案。书院制的建立,打破原有的组织体系,更加有效的调整各类资源的平衡。另一方面,如果不能以可持续发展眼界看待书院制的改革,其价值与作用便无法发挥和体现。虽然大学制定的书院制方向不会轻易改变,但在书院制执行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会影响到其准确性。因此在书院制形式制定之初,要将发展性的理念作为重要因素嵌入到制度中去,以便书院制日后的完善。

书院制多维协同。大学要对自身的战略定位清晰明确,这也是进行书院制改革的核心因素。由此可见,书院制效果的好坏是由制度体系的完整情况和运行机制支撑决定的。因此,在全面运行机制上要形成“横纵协同”模式,即学院与学院协同、部门与部门协同、学院与部门协同、学院与校董协同等多方位的联动模式,充分调动资源,精准定位,形成合力。在书院运行机制上,让通识课程、导师制与社区制产生联动效应,从全面育人到师生关系,再到“社会”生活,培养个性化与多样化人才。

书院制信息重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大学运行模式向智能化的转变。书院制模式信息技术,其中AI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思维,创造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新型模式。现代书院制由现实与虚拟共同构成,大幅度增加资源效能。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提高学习的高效工具,还可以让书院整体去中心化,增强书院制模式的运行效率。

书院制文化演化。大学的组织文化是影响书院制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书院制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不能脱离大学的组织文化。在大学组织文化的灌溉下,各类书院文化才能出现“百花齐放”的盛景。一个有生气的文化体系,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缺一不可,且互相支持并影响。书院制的制度条件、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成为完善书院制文化不断完善、不断演化的基础。

(二)书院制模式建设策略

在未来,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双院制管理模式或许可以作为大学书院制改革的方向。

这两种模式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能够推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体化书院制模式建设。

一体化管理模式强调“人、财、物”等资源的统筹和共享,通过构建统一的指导和管理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种模式有助于解决教育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的问题,促进各级教育机构的特色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大学在一体化书院制的探索过程中,依据部分院校已有的成功经验,将大学的实验专业作为探索一体化书院制的基础,比如,AI法学专业这种交叉创新学科,既教授传统学科,也探索创新教学内容。将其专业作为培养交叉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实践基地。行政管理方面,大学在执行一体化书院制管理过程中保持书院高度独立自治。一体化书院制能够独立招生,并制定适合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由书院进行直接管理。组织结构方面,可以效仿一流大学书院设置以书记(院长)为负责人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综合管理办公室、综合教学办公室、团委办公室和导师学生办公室方便进行书院日常管理工作[11]。学生培养方面,优中选优精英化人才选拔管理。一体化书院本身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比较高,有着最先进的理念和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培养全方位综合类拔尖人才。大学可通过高考招生选拔或者入校后二次选拔的方式为书院录取学生,将每年招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12]。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大学需要利用现有资源,为一体化书院需要开设一套新的适应书院精英培养的通识课程。专业通识课程和书院通识课程并行的机制,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新亚书院、晨兴书院和善衡书院,除了本院的专业课程,还需要修习书院里的交叉学科的通识课程。师资方面,各大学的各类书院制最大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导师制。导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传授专业知识、开展学业规划、专业发展、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等。导师也分为专业导师、通识导师、社团导师、就业创业导师等[13]。一体化书院志在培养精英人才,各类导师综合也要优中选优,从教师的学历、成果、职称等多方面考核。

双院制书院制模式建设。

双院制管理模式,即“学院+书院”的双重管理模式,是一种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以专业院系为骨架的大学组织形态,形成了纵(学院)横(书院)交错的矩阵式结构。

通过对985大学的“学院—书院”双院制模式的书院制改革经验的学习,双院制书院制模式改革可行条件更加充分。此类书院的根本在“育人”与专业学院并行。大学可以将多个现有特色专业学院合并出几个特色书院,比如商学院、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一所独立的非教学组织的实体书院,书院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独立,书院不需要配置专业教师,也不需要进行专业的教学,每个学生都还是接受专业学院管理。书院的工作内容有:一是全面开展大学的第二课堂,积极开设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二是建立师生共享的公共空间,比如部分教室的使用上教师可以申请使用,而不是以课程为导向的使用方式;三是书院可以搭建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在线上完成学习和讨论,线下书院给予空间自行交流实践,让学生优势互补。双院制书院的管理中专业学院和实体书院是平等平行的关系,两者分工不同,相互补充合作。如此分配,可以让专业学院减少大量烦琐复杂的学生及行政事务,将学院资源集中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更好地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书院的主要工作是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将通识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作为日常工作的重心[8]。如书院在院系设置的专业课程以外,可以聘请校内校外各有所长的专职或兼职教师,也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各个部门的高管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分享,除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有所提高,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所提高。

大学书院制建设的确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要求高校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深度布局与精细管理。首先,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基石,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确保书院运行的有序与高效,同时赋予书院足够的自主权,以便其根据自身特色进行差异化发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优秀的教师团队是书院制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校应加大对书院导师的选拔与培养力度,构建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擅长通识教育,具备高尚师德与人文关怀精神的教师队伍,通过导师制、小班化教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再者,注重学生自治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书院制教育的特色之一。书院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管理、活动策划、社区服务等工作,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同时,强化书院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书院文化作为书院制教育的灵魂,应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大学精神的融合。通过举办文化讲座、艺术展览、学术沙龙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最后,加强与其他组织的合作是书院制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书院应积极寻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教育资源,拓宽教育视野,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与就业渠道,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与综合素质。

总之,书院制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制度创新,其建设与发展对于大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大学书院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书院制建设需要高校在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自治与自我管理、书院文化建设以及对外合作等多个方面持续努力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书院制教育模式的不断成熟与完善,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注释:

参考文献:

[1]周方舒.现代大学书院协同治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2.

[2]郭鑫.我国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书院模式比较——以西安交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9(5):137-143.

[3]张京鹏,孙宏斌.书院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西京学院为例[C]//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8年年会暨第七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7.

[4]余博,穆宏浪.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运行困境及实现进路——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书院制改革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9):68-72.

[5]王麒麟,梁四化,秦小舒.新时代研究生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改革体系的治理向度——“CCSC”适切性研究[J].大学,2020(13):62-64.

[6]常韬,郭小艳.我国大学书院制改革现状与优化路径[J].甘肃教育研究,2024(10):9-12.

[7]蒋家琼,丁晨,王思微.我国一流大学书院制管理模式现状与展望[J].江苏高教,2021(12):88-94.

[8]刘海燕.双院协同育人:现代大学书院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J].江苏高教,2017(3):35-38.

[9]周舟.两岸现代大学书院制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10]刘海燕,陈晓斌.中国大学三种书院教育模式讨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8(2):68-74.

[11]王碧琴.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12]廖颖.高校精英学院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走向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13]李玉淑.书院制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20(4):68-71.

责任编辑:艾 岚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 Academy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Jia Zhe, Zhang Wei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China)

Abstract:

In 2019,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12 other departments jointly launched the "Six Excellence and one Top-notch" Plan 2.0,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new medical science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new liberal arts. Under this context, some universities have delved in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cademy syste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have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cademy system, universities mainly adopt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ls, dual-institute management models, and student community models. However, the process of academy system reform has also encountered difficulties such as differing interpretations, insufficient operational mechanisms, and a lac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Various universities can complete the task of holistic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multi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information restructuring, and cultural evolution.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academy syste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收稿日期:2023-11-23

基金项目:

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1年度青年项目“推进新文科领域新财经人才成效评价”(2021JYQ07);河北经贸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22年度重点项目“财经类大学本科生数字素养评价标准及提升路径”(2022JYZ13)

作者简介:

贾哲(1988-),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助理研究员;张伟(1981-),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