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4-10-11 00:00杨宏云
兰台内外 2024年28期

摘 要:为了探讨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文章深入考察了当前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安全风险高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多方面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健全法规体系、优化管理流程、整合信息平台、强化安全防护以及培育专业人才等对策建议,为提高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E263;G27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退役军人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不仅记录了个人的军旅生涯和贡献,还是其享受相关权益和待遇的重要依据。然而,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管理的需求。推进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便捷和精准的服务。深入研究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退役军人人事档案概述

退役军人人事档案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文件集合,它全面记录了退役军人的个人履历、身份信息、奖惩情况以及任免经历等关键资料,这些档案不仅是退役军人个人历程的见证,还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据。退役军人人事档案具有复杂性、凭证性和流转性三个显著特征。

首先,档案的复杂性体现在管理和内容两个方面。退役军人的档案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如转业到企事业单位的退役士兵档案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管理,而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档案则由所在区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此外,退役军人档案的内容也有其特殊性,在转接过程中需要实行脱密处理并做出相应标注,进一步增加了管理的复杂度;其次,档案的凭证性突出表现在其作为退役军人权益保障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待遇落实、职位匹配、工资确定还是税收减免,档案都是最原始、最可靠的证明材料。接收单位在实行安置评定时,会根据档案中记载的立功受奖、学历学位等信息做出决策。如果出现信息不一致或缺失的情况,需要及时补充证明材料,以确保评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最后,档案的流转性体现在其管理过程中的动态特征。根据安置单位的不同,退役军人档案需要实行分类管理和转接。从存量角度看,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对存放在档案馆、人才交流中心以及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实行分批分步转接和收集。对于新接收的档案,则需要实行登记造册和分类管理。同时,对于因特殊原因未能转接或可能遗失的档案,也需要登记信息,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二、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能显著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存在查询困难、保存不易以及更新滞后等问题,而信息化建设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通过建立电子档案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快速检索、查阅和更新档案信息,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同时,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实现档案的远程访问和共享,使得跨地区、跨部门的档案调阅变得更加便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及时、准确的服务。例如,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工作人员可以迅速调取所需信息,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反复查找、等待的烦琐过程。此外,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减少人为错误,提升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

2.加强档案安全性和保密性

信息化建设对于加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纸质档案面临着丢失、损坏以及被泄露等风险,而电子档案系统可以通过多重加密、权限管理、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有效保护敏感信息的安全。系统可以记录每次访问和操作的日志,实现全程可追溯,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电子档案还可以通过云存储、异地备份等方式,有效防范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造成的档案损毁风险。对于涉密信息,系统可以设置特殊的访问权限和审批流程,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查看相关内容。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护机制,不仅能够维护国家机密和退役军人的个人隐私,还能增强退役军人对档案管理系统的信任度,促使其更加积极地配合相关工作。

3.促进数据共享和决策支持

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数据共享和决策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交换平台,可以实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多个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这种跨部门的数据整合不仅可以消除信息孤岛,还能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全面和连贯的服务。例如,在就业安置时,系统可以自动匹配退役军人的技能、经验与相应的岗位需求,提高安置的精准度和满意度。此外,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管理者从海量档案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如退役军人群体的就业趋势、培训需求等,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种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能够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退役军人群体。

4.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和服务升级

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管理模式创新和服务升级开辟了新的途径。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被动响应式的,而信息化系统则可以支持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例如,系统可以根据退役军人的个人特点和需求,主动推送就业信息、培训机会或福利政策等。通过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和移动应用程序,退役军人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档案信息、申请相关证明或办理各种业务,极大地提升了服务的便利性。此外,信息化建设还为退役军人事务管理的智能化和人性化提供了可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发智能客服系统,为退役军人提供24小时的咨询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预测退役军人的需求变化,提前做好相应的服务准备。这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和升级的服务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退役军人的满意度,还能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1.档案审查机制不严格

目前,退役军人人事档案的审查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在档案信息化过程中,部分单位对原始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核不够严格,导致一些虚假或错误信息被录入系统。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档案信息未经过严格的交叉验证,存在与其他官方记录不一致的情况;二是一些重要的档案材料在数字化过程中可能被忽略或遗漏,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三是由于缺乏统一的审核标准和流程,不同经办人员的审核结果可能存在差异,影响了档案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管理制度缺乏全面性

目前,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仍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严重制约了相关政策的有效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的实施为退役军人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各级政府也推出了多项促进退役军人再就业的政策,但这些措施的实施往往需要以完整、准确的档案信息为基础。然而,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政策落地的需求。退役军人档案分散存放在民政、武装部、乡镇等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整理标准和保管条件,导致档案利用困难。此外,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详细的操作细则,造成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不仅增加了退役军人办理相关业务的难度,还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准确性。

3.系统整合互通存障碍

在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系统整合和互通方面存在明显障碍。首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往往是独立开发和运行的,系统架构、数据格式以及技术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数据交换和共享困难;其次,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地方仍在使用老旧的档案管理系统,与新建的信息化系统兼容性差,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再次,部分部门出于信息安全、数据保护等考虑,对系统互联互通持谨慎态度,造成信息孤岛现象;最后,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协调机制,各系统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

4.信息安全机制待加强

在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安全机制的不足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档案包含大量敏感信息,但当前的安全保护措施还无法提供全面、有效的保障。一方面,信息安全意识和管理策略存在显著缺陷,许多地区和单位尚未建立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同时,网络安全防护措施也不够完善,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攻击和数据窃取手段,导致退役军人的个人隐私和权益面临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技术层面的防护手段应用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安全隐患。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增加了信息被泄露的可能性。

5.专业人才储备不充足

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然而,当前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储备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项目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兼具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但此类人才稀缺。许多基层单位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薪酬待遇不具竞争力等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即便是已有的工作人员,其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也往往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当前,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机制,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持续需求,导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难以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

四、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夯实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仅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清晰的指导方向,还能确保整个过程在法律框架内有序推进。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权责不清、标准不一等问题,为退役军人权益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是推进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具体实施层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门的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法律法规,这项工作应由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新的法律法规应明确规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实施主体、管理流程以及安全要求等核心内容。同时,还要注重与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确保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此外,法律法规还应对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等环节做出明确规定,为实际操作提供具体指引。

其次,要建立健全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技术标准体系。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各地方和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包括档案数字化标准、数据格式规范、系统接口要求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等具体内容。同时,要建立定期评估和更新机制,确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能够及时适应技术发展和实际需求的变化。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还能推动整个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为退役军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2.优化管理流程,提升运营效能

在信息化背景下,优化管理流程需要重新设计和整合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便捷和精准的服务。

首先,应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流程标准,包括制定统一的档案收集、整理、存储、使用和销毁等环节的操作规范,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档案管理流程保持一致。还要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将数字化处理、数据校验以及信息更新等环节纳入标准流程,实现传统档案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基于信息化系统的特点,重新梳理和设计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消除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和审批流程,实现档案管理的扁平化和高效化。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实现档案信息的一次性采集和多次利用,避免重复工作和信息不一致的问题。

最后,要注重流程的持续优化和改进。建立定期评估机制,通过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建立灵活的流程调整机制,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发展及时调整和优化管理流程。

3.整合信息平台,打破数据壁垒

在当前的管理体系中,退役军人相关信息往往分散在军队、民政、人社等多个部门的不同系统中,形成了信息孤岛,不仅阻碍了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充分利用,还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通过整合各类信息平台、构建统一的退役军人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优化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

要实现信息平台的有效整合,可以采取构建分布式数据融合平台的策略,既能保证各部门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实现数据的有效共享和利用。具体而言,可以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微服务架构,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融合平台。首先,利用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和不可篡改特性,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每个参与部门作为一个节点,将其管理的退役军人信息按照统一标准上链,形成可追溯、难篡改的数据记录;其次,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数据服务接口,实现各系统间的松耦合。每个部门可以保留自己的原有系统,通过标准化的API接口与数据融合平台实行交互,不仅能保证数据的实时更新,还能降低系统改造的成本和难度。

同时,在平台上层建立统一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范。通过数据治理确保来自不同源头的数据能够实现语义上的一致性和互操作性。通过这种分布式数据融合平台的构建,既能有效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又能保证各部门数据的相对独立性和安全性,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4.强化安全防护,筑牢数据堡垒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传统的安全防护措施已难以应对新的安全挑战。因此,构建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打造坚不可摧的数据堡垒成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

从技术层面来看,可以采用“纵深防御”策略来强化安全防护。首先,在网络层面,应部署新一代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构建多重防护屏障。同时,采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其次,在应用层面,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机制,如多因素认证、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等,确保只有经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相应的数据。此外,还应采用高强度的数据加密技术,如AES-256位加密算法,保护静态和动态数据的安全;最后,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智能安全分析平台,实现对异常行为的实时检测和预警。从管理层面来看,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如制定详细的信息安全策略,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和操作权限。还可以建立定期的安全审计机制,对系统的安全状况展开全面评估和漏洞扫描,制定应急响应预案,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

5.培育专业人才,构建智力支撑

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既精通档案管理理论,又熟悉信息技术应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这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档案学、信息管理等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大数据分析、信息系统开发以及网络安全防护等技能。因此,培育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成为推动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从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相结合的策略。首先,需要加强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如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设定制化的培训课程,涵盖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同时,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数据分析师等,提高专业能力;其次,通过高薪引进、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信息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加入,对此可以设立特聘专家岗位,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IT专家,负责系统架构设计、技术攻关等核心工作。

从人才管理方面来看,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和激励机制。首先,制定符合信息化建设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将技术创新能力、项目管理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其次,建立灵活的薪酬制度,对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或年薪制,确保其薪酬待遇具有市场竞争力。同时,设立技术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员工在工作中开展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此外,还应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如建立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通道,为优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空间,不仅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为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以有效推进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然而,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改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技术创新,深化部门协作,不断提高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高效、安全、智能的退役军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彰显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尊重和关怀。

参考文献:

[1]赵春捷,丁一.浅议基层退役军人档案管理[J].黑龙江档案,2024,(02): 81-83.

[2]开远市档案馆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档案管理工作[J].云南档案,2024,(01): 21.

[3]陈育斌.新就业形态下退役军人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J].就业与保障, 2023,(06):16-18.

[4]刘 瑞.退役军人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刍议[J].档案与建设,2023,(06):72-73.

[5]俞萍鸽.新时期退役军人档案管理工作改进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11):128-130.

[6]朱覃修.关于退役军人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3,(08):39-40.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作者简介:杨宏云(198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