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平台工人法》为何值得借鉴?

2024-10-11 00:00:00齐然
南风窗 2024年20期

平台经济和零工劳动,比如外卖、快递和网约车行业,在诞生时是自由和灵活的象征。而现在谈到这些行业,我们在自由之外想到的是艰辛、内卷、缺乏保障。这不是我们国家才有的现象——互联网平台经济在全球的兴起,让“困在算法里”成为了全球议题。

说到国外的同样问题,新加坡最近通过了一份引人瞩目的《平台工人法》,走在了保障平台经济从业人员的前列。这份立法要求平台企业需要为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缴纳住房和养老所需的公积金,并且把工伤赔偿提升到和正常雇佣关系一致的水平。

来自一个各方面迥异的社会,这份法律值得借鉴吗?带着好奇,我找来了相关的解读,以及当地政府和议员讨论立法时的发言。粗略读下来得到的感受是:他们讨论和分析平台劳动的思考框架很值得参考。

这该从何说起呢?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这份立法没有纠结于平台经济“到底是不是雇佣”,而是在法律上强调了“管理和控制”的概念。比如:送外卖或者开网约车,你是不是必须遵守程序设定的规则?是不是做某事会得到奖励,不做某事会有惩罚?平台派单是不是也限制你自己独立经营客户群?符合其中一些条件的个体和平台的关系,就是管理和控制关系。

在这份新的法律中,只要平台和算法在实现“管理和控制”,拥有算法的平台就有义务为这些被管理、被控制的人提供安全上的足够保护。劳动关系不再只被狭义定义为公司每天控制员工八小时。毕竟,传统的雇佣是组织架构控制人;平台经济呢,是用算法控制人。区别虽然已经很大,但要把人管起来这件事其实没变。

他们立法时的一个讨论也值得关注:平台经济的优势到底是什么?

为何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很多时候,监管一方对平台经济的两难,就在于不知道监管会不会影响商业模式的正常发展。

新加坡此次立法的思路是:平台经济模式本身有一些真实的优势,但也因为它新,钻了监管和市场机制不完备的空子,带上了另一些“优势”。立法需要保护它的真实优势——比如灵活性和不断变化,不宜管得太细。同时,立法又要让它无法依靠那些虚假的“优势”在市场中取得先机。比如,相比传统雇佣eQC3zNDjiVO8jiTgoDojKO0cx96i7ox2/cxDsLr8C6Y=,平台省却了公积金、工伤保险和工伤赔偿等等成本,但这些成本真的可以省略吗?无法为从业者提供安全保障,会不会导致企业无责任压低单价,缩小每单送达时间,变相鼓励人们不安全驾驶、内卷过劳?这样的趋势会不会也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性?

新加坡立法者在这里其实采用了市场化的思路:先明确企业必须为保护员工付出足够成本,然后看看,在补上了这部分成本后,平台商业模式是否还可以在商业上可持续、健康发展——如果不行的话,就意味着之前的许多成本其实是社会在帮助企业承担,而不是新的商业模式就更加高效。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政府发现,算法是很难监管的——它非常动态,实时变化,如果要监管,有关部门就要时刻被动跟在后面。因此他们提出,这方面的监管要“以结果为导向”。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其实不需要管平台企业的具体算法是不是不合理,是不是把外卖员的每单时间压到极致,而是需要确保当外卖员遇到工伤后,平台企业会按雇员关系的价格赔偿,这样他们就被迫要把安全问题计入成本。这样一来,新的算法恐怕不仅不会逼骑手闯红灯,还会努力加入奖惩设计,确保大家都安全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