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像光一样

2024-10-11 00:00:00张茜
南风窗 2024年20期

AI创意图(制作/本刊记者 郭嘉亮)

“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这是青年马克思在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写下的光辉熠熠的名句。这篇文章在马克思著作中的分量并不是很重,但就其开启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历程而言,意义十分深远。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战斗的一生,历尽艰难,绝不屈服,因为他对真理的信念不可撼动。可以说,我们能够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指引,首先是因为马克思毕生向往真理,从不在谬误与压迫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

学术殿堂之路被封杀

“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而且要它对谁谦逊呢?对它本身吗?”

在1835年的普鲁士王国,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出版了一本叫作《耶稣传》的书,采用批判性的方法,试图证明福音书中的一些内容纯属杜撰,另一些则仅仅是早期基督教社区中人们信奉的半神话风格的信仰。这一带有练习性质的对宗教教义起源的批判性考察,在正统教会和青年黑格尔派圈子内引发了一场思想风暴。

普鲁士王国的当权者,最初对大学知识分子之间的哲学派别之争没有什么兴趣。随着这场论争的不断升级,双方似乎都开始接受黑格尔哲学“会颠覆宗教,因而多半会颠覆政治正统”的观点。这时,先前被认为无害的哲学批判,立马被当局判定为异端邪说。

在新闻出版方面,代表激进思想方向的青年黑格尔派,成为审查制度的眼中钉。在审查的打压下,德国的激进知识分子一蹶不振。争论爆发后不久,青年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学。

1840年,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继承了普鲁士王位。当时的人们,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知识分子,误以为这位国王上台后会一扫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时期的独裁主义风格,开启政治开明的自由主义风气。

但事实证明,威廉四世只带来了对激进思想变本加厉的镇压,他的统治理想是家长式政体。在针对新闻出版的检查法令中,这位国王一边宣称反对写作活动受到无理的限制,一边又肯定“陛下旨意”所许可的限制。然而,新兴资产阶级想要的并不是专制的延续,或者开明的书报检查,他们要的是取消审查制度,冲突因而不可避免。

1841年底,威廉四世为了“根除黑格尔哲学的龙种”,召回了黑格尔最有名的死对头——谢林。作为一名虔诚且极端反动的老资历浪漫主义派,谢林自《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问世后,再无公开发表的论著,却因其哲学对现有秩序表示出充分的肯定意愿,被普鲁士官方寄予“圣灵降临”的期待。

11月15日,马克思、恩格斯、克尔凯郭尔和巴枯宁等哲学爱好者,都听了谢林攻击黑格尔哲学的演讲。但旁听演讲后不久,青年马克思就得出了谢林哲学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切攻击,无损于其一根汗毛的结论。这一年,马克思23岁。

这一时期,马克思还忙着和布鲁诺·鲍威尔合作,投入更为直接、更具争议性的活动。两人计划创办名为《无神论文库》的评论刊物。作为大学神学讲师的鲍威尔,彼时致力于创作《复类福音作者批判》,以彻底的无神论向基督教教义发起猛攻。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大学里的哲学讲师,同鲍威尔一道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无神论运动。

1841年11月,鲍威尔匿名出版了一本书,通过抨击黑格尔,表达了一种激进的无神论革命主张。当局很快知道了作者是鲍威尔,最终他被剥夺教职、解除学术职位。

在鲍威尔事件中,马克思受到了极大的牵连。他在德国的学术生涯被彻底封死,不得不考虑谋求另一份职业。换句话说,马克思向往的学术殿堂之路,就这样被当时的反动政府“封杀”了。

马克思并没有迷茫太久,在他的拥护者中,有一位名叫莫泽斯·赫斯的狂热激进分子。作为共产主义最热切的宣传者,赫斯说服了身边的许多朋友转向共产主义,其中就包括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此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见过面。

真理的要义是具体的真实

赫斯成功说服莱茵兰的工业家资助一份激进报纸的出版。这份报纸主要发表同政府的反动政策针锋相对的政治和经济文章,在思想底色上,认同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这便是著名的《莱茵报》。

马克思获邀为这份报纸定期撰写文章。1842年10月,他当上了《莱茵报》的主编。这份报纸就逐渐从相对温和的自由主义刊物转变成狂热的激进政治刊物,强烈地反对普鲁士的审查制度、联邦议会,以及全体地主阶级。在这个较为自由的时期,马克思带着永不停歇的充沛精力,用尽心思同审查者们玩着“猫鼠游戏”。

如果一个人面对自己讨厌的对象,却被强制性地要求体现谦逊;如果一个人面对自己心爱的对象,却被强制性地要求体现严肃。二者本质上都是在强迫人隐藏起真实的精神面貌,进而强迫其走向真实的反面。

1842年,就在这种游戏中过去了。其间,马克思多次撰文批评沙皇俄国政府是欧洲愚民政策、野蛮状态和压迫制度的最大代表。当时,沙皇俄国同普鲁士王国关系良好,且在国家制度等领域有相同主张。尼古拉一世偶然看到批评沙俄文章中的某一篇,对普鲁士的外交大使大发雷霆。俄国大臣也向普鲁士国王发去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公函,斥责普鲁士审查官的办事不力。

1843年1月,当局突然告知将于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马克思于3月退出编辑部。他深感在审查机构和警方的监视下,再无可能于德国境内继续出版自己的刊物。于是,他决定把刊物和生活搬到巴黎。

这时,一位叫阿尔诺德·卢格的朋友邀请马克思帮助他编辑一本新杂志,即大名鼎鼎的《德法年鉴》。1843年10月,马克思离开了普鲁士,以流亡的自由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迁居巴黎,开启了他最后的思想转变期。这一阶段,马克思在哲学观念上的思想底色还是偏向于青年黑格尔派,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正式建立,则要等到巴黎时期。

熟悉了青年马克思的生命历程,我们再回到《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这篇写于1842年2月的檄文,是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性文章,他的政治活动就从这里开始。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贡献出了那句卓越的修辞:“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而且要它对谁谦逊呢?对它本身吗?”

“真理像光一样”,最初在语义上针对的是“书报检查不得阻挠人们对真理作严肃和谦逊的探讨”这一法律。马克思批判道,规定探讨要严肃和谦逊,是对真理的完全歪曲,并且抽象地理解了真理。

如果一个人面对自己讨厌的对象,却被强制性地要求体现谦逊;如果一个人面对自己心爱的对象,却被强制性地要求体现严肃。二者本质上都是在强迫人隐藏起真实的精神面貌,进而强迫其走向真实的反面。对青年马克思来说,真理的要义是具体的真实。

从微观的生活层面来说,这一要义有着穿透历史的力量。“风格如其人”在今天依然是一种应该被鼓励、却还没能得到足够鼓励的具体的真实。它鼓励我们坚定拥抱自己的表达风格,尊重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勇敢地质疑所有试图界定个人思想边界的条条框框。真理的显现,就藏在我们对自由精神不受外力约束的日常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