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53个非洲国家的代表以及非盟等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北京,引发全球关注。
这场时隔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旨在“构建高水平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方为此宣布在未来三年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细目中包括邀请1000名非方政党人士来华交流,在非洲5个区域打造中非产业合作增长圈,为非方培训6000名军队人才和1000名警务执法人员,将2026年确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等等。
在本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前,非洲国家举行了几场相关会议,包括2024年3月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中非经贸合作论坛。肯尼亚、纳米比亚和乌干达等非洲国家也在峰会前组织了投资论坛,向中国投资者推销投资机会。之后,还有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中非智库论坛和7月在北京举行的“全球共享发展行动论坛”第二届高级别会议。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为主要载体的中非合作框架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借贷国。如今,中非经济关系正进入新篇章,可不少非洲国家正承受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不稳定。例如,中国长期的友邦加蓬去年也发生了政变,同布基纳法索、乍得、几内亚、马里和苏丹一道,落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动荡带”。幸运的是,2024年5月刚果(金)挫败了一起有外国公民参与的政变企图。
相比“中非合作是否在重新提速”这样的提问,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在变乱交织的动荡世界中,如何从国际大循环的视角寻找突破口,以使中非合作能够不受政治干扰地行稳致远,并且在传统的能源矿产交通项目之外培育新增长点。
去年首次发布的中非贸易指数显示,中国对非洲的进出口额从2000年的不到10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2年的1.88万亿元人民币,累计增长约20倍。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非洲目前约20%的出口流向中国,非洲约16%的进口来自中国。初级商品——金属、矿产品和燃料——约占非洲对华出口的3/5,而非洲通常大量进口中国的制成品、电子产品和机械。
2023年,中非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中国从非洲国家进口的坚果、蔬菜、鲜花和水果等农产品,同比增长分别达130%、32%、14%和7%;而中国对非洲出口的汽车、手机、电脑、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后两样与电动汽车并称“新三样”),增长均超过100%。
今年1月至7月,中非贸易额同比增长5.5%,达到1666亿美元,增势喜人。中国与南非、刚果(金)、尼日利亚、埃及、肯尼亚和安哥拉等非洲国家的贸易范围,已从矿产扩大到农产品、汽车、制成品,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从2024年开始,非洲将保持每年4.2%的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尽管非洲由不同发展和增长水平的各种市场组成,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估计,到2027年,非洲大陆将取代亚洲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非洲和中国将变得更加相互关联。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多元化和成熟,它将越来越能够利用非洲年轻的人口结构——非洲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0岁左右,预计2050年非洲人口世界占比将从14%增加到22%——和不断增长的制造能力。
非洲希望通过“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等机制,增加自身的工业生产和非洲内部贸易,同时促进区域价值链的增长,来为中国企业进入更大的统一非洲市场提供机会。
非洲日益凸显的重要性还在于,在矿业领域,锰、石墨、钴、镍、锂和铁矿石等与能源转型(如制造光伏组件、风机、高效电池、永磁电机)相关的关键材料,已取代传统贵金属成为主要贸易商品。而非洲拥有全球各类关键矿产储量的48%以上,将在下一代可再生能源技术所需的大宗商品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与非洲的良好关系在采矿和大宗商品领域最为明显。而南非标准银行认识到中国对非洲贸易增长的重要性,正在赋能非洲农业部门,使其能够利用非洲大陆丰富的未开垦耕地,来满足中国快速发展的消费经济。标准银行是资产规模最大的非洲银行,业务遍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20个市场。其通过与中国工商银行的合作,得以打造全球领先的中非贸易和投资平台,定期在中国的进口促进活动中展示非洲农产品,例如在湖南长沙举行两年一度的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
在能源供应、医疗保健、物流、工业化方面,中国也仍将是非洲发展历程的核心。例如在能源领域,作为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制造业的全球领导者,中国必然会在非洲建设能源生态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未来繁荣的努力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样,中国也提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医疗保健解决方案,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
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与此同时,中国也已成为非洲最大的双边借贷国,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采矿和能源融资来源。
中国对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在过去20年大幅增加。2003年,中国对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约为7500万美元。2022年,这一数字达到50亿美元的峰值,约占该地区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4.4%。2013年推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FDI的框架,主要针对交通、能源和采矿业基础设施。
中非论坛各行动计划成功的关键,是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非洲联盟的《2063年议程》结合起来,后者是未来50年非洲大陆社会经济转型的战略框架。根据北京峰会达成的行动方案,未来双方将改善整个非洲的基础设施连通性,以促进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继续加强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便利化、金融一体化和政策协调。
这意味着,从直接基础设施融资到区域出口的贸易信贷以及促进私人投资,都将呈现新的图景。这与非洲的发展雄心相吻合——非洲希望通过“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等机制,增加自身的工业生产和非洲内部贸易,同时促进区域价值链的增长,来为中国企业进入更大的统一非洲市场提供机会。
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于2021年正式启动,将创造一个单一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为拥有17亿人口和6.7万亿美元产值的消费市场。这项优惠贸易协定,将增加对外出口和非洲内部贸易,特别是在农业和绿色技术矿产领域。这将为本地和全球企业进入和拓展整个非洲大陆的新市场提供机会。首个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私营部门行动计划,于2024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布。
为了实现这一巨大潜力,必须优先考虑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之间的更大协调。投资应以促进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制造业计划以及加强贸易连通性为目标。在2023年10月举行的“一带一路”论坛上,中国政府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的下一阶段将“小而精”,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和数字经济。更好的协调和协同作用,将确保非洲和中国的互利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十年,中国私营部门可能会引领对非洲的贸易和投资。如今,在对非投资的约3000家中国企业中,超过70%是私营企业。近年来,中国新私人投资在非洲的广泛领域开展业务,大大增强了非洲进口和部署建设自身经济所需技术的能力,也促进了非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市场化进程。
除去引人注目的中方未来三年对非提供3600亿元额度的资金支持(含800亿元人民币的各类援助)并给33国零关税待遇之外,为期三天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还重点讨论了治理状况、和平与安全等议题。中方认为,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不仅体现为经济合作,也是日益增长的全球政治联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战略竞争视角出发,西方国家通过征收高额关税来打压中国的电动汽车行业,而非洲国家重视新能源汽车等新质生产力。2023年,中国对非洲的电动汽车出口增长了291%。更重要的是,非洲国家可以从进口技术和建立合作机制中获益,最终能够在其国内生产或组装汽车和电脑等产品。
2023年,中国对非洲的电动汽车出口增长了291%。更重要的是,非洲国家可以从进口技术和建立合作机制中获益,最终能够在其国内生产或组装汽车和电脑等产品。
非洲经济体无疑受益于中国前所未有的增长,但必须适应目前中国出口量、投资和贷款的增速减缓的大环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实际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GDP总体增长就会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在中国减少了从非洲购买原油之后,非洲主要石油生产国的收入低于疫情前。
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和贷款正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升型。在2021年11月举行的上一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向非洲提供40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相比2018年承诺的600亿美元,约有一半的下降是由于基础设施贷款减少。而这种趋势的一大背景是,中国有大量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些工程的支出或许可以被明码标价,但其并非货物贸易因此没有固定的“利润”,其长期的潜在收益难以被量化。近50年前建成的坦赞铁路在本次北京峰会上又重新被激活市场化,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非洲由于其特殊性,市场结构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并不一样。中国工业的龙头产品——中端大型集成工业产品例如电动汽车,要想打开市场,还需要做更多的前期铺垫。要考虑到,遥远的地理距离带来了高额运输成本,很多高附加值且大体积的商品会因此承担额外的运输附加费用。因此,中国很多企业更倾向于在非洲本地设厂,直接采用非洲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来规避掉一部分成本,并通过本地化的优势更好地进行线下渠道销售。
这当然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不仅能做生意,还能帮扶当地的就业、培训、基建等,前提是能克服当地相对匮乏的配套设施和多变的营商环境,不让尼日利亚的拉各斯中国商城因商户涉嫌走私多次被查封事件重演。稳定优质的营商环境,会提升企业与当地人之间的信任度,避免企业产生“捞一把就跑”的经营思路倾向,进而完善品牌形象与长期战略规划,促进经贸关系良性循环。
今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文件进一步承诺:中国将支持非洲的现代化和工业化雄心。中国承诺支持“非洲的本地价值链建设、制造业发展和主要矿产的深加工”,这些都体现了非洲对中非合作论坛相关规划的直接参与。若中方能赢得该地区参与方的深度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就不会是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