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与中国有理由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这需要欧盟跳出“美国中心主义”,在电动汽车问题上谈成不同于美国的方案。
9月19日,中国与欧盟就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案进行磋商。这是中欧关系中的一件大事。美国在大国战略竞争的路上一路狂奔,欧盟在重大国际议题上选择何种政策路径,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就在这次中欧磋商前几天的9月13日,白宫宣布决定把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提升至100%。稍微了解国际贸易常识的人都知道,美国是在向欧盟施压——你这事我做主。围绕电动汽车关税问题,中欧之间能否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不至于引发更大范围的贸易摩擦,欧盟是否在践行战略自主将是个重要影响因素。
没人会怀疑汽车行业之于欧洲的重要性,以及某些欧洲车企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但同样不用怀疑的是,如果欧盟基于自身利益以及欧中经贸关系的未来考虑,就有理由在政策上不选择对标美国。中国的电动汽车成为“标靶”,大背景是近年来欧盟对华态度的变化。而营造这个背景的推动力,来自美国的对华战略竞争以及某些欧洲领导人的配合。2021年1月拜登入主白宫前,美国还曾是欧盟的焦虑之源。与对盟友满脸怒容的特朗普不同,拜登是满脸堆笑而且还充满了保护欲。突然到来的幸福,激发了欧盟政治圈内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拥抱欲。
其中的关键人物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326d1dcace410e8fa3859aed174666a9736a7342909f230f897d28c933fc12d8恩。根据媒体公开的报道,拜登入主白宫以来,冯德莱恩到访华盛顿三次,其中有两次在白宫与拜登正式会晤。而欧盟对外事务的负责人欧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傅雷利,仅到访华盛顿一次,而且事实上只是“陪同”冯德莱恩。傅雷利曾呼吁欧洲在对华关系上走“自己的道路”,与美国采取的“公开对抗”方式保持距离。但近年来,傅雷利在欧盟外交尤其是对华外交上,一直在被美国刻意边缘化。所以有学者认为,冯德莱恩主导了欧盟对华政策的转向。
美国政治新闻网去年有篇文章,分析了冯德莱恩如何紧跟美国的对华强硬路线,并引发了与其他欧盟高官之间的分歧。这篇文章提到一个细节:冯德莱恩的重要幕僚塞伯特,经常越过欧盟相关部门,直接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以及负责国际经济事务的副顾问达利普·辛格沟通,协调重大外交问题。不难看出,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在外交上带有明显的“美国中心主义”的思维,即美国主导、其他西方国家跟随,共同主导国际秩序。二战结束后的相当长时期,这种模式曾给西方带来了战略红利,但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动的情况加依然坚守则不合时宜。
一方面,在欧盟依然“紧盯美国”时,华盛顿已转向“美国优先”。特朗普第一届任期内的“美国优先”曾给欧洲制造了战略焦虑,而拜登政府的外交战略本质上是温柔版的“美国优先”。对于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盟友来说,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就是“温柔一刀”。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宫,大概率会出现的加强版“美国优先”,是否会让欧洲焦虑到抑郁?另一方面,无论未来的“美国优先”是温柔版还是加强版,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都更符合欧洲的利益。当然,这些规则不可能也不应该再走“美欧协商、全球推广”的模式,其他重要国际角色参与进来,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如何的问题。
如何让规则更好地反映国际现实、更好地服务于各方利益,欧盟与中国有理由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这需要欧盟跳出“美国中心主义”,在电动汽车问题上谈成不同于美国的方案,应该成为一个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