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国家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提升公众精神文化质量与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摆在博物馆面前的重要课题,只有不断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构建好旅游与博物馆文化传承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才是博物馆能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发展迅速,博物馆新馆建设如雨后春笋,接待能力与场馆服务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其社会功能定位、服务效能的提升、群众的满意度等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免费开放和场馆升级,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让群众感受到文化惠民政策的利好。“以观众为中心”作为一种新导向,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单向的以物为主导,而是以观众需求和参观体验为主导的双向互动模式,更为强调将博物馆的传播教育优势与公众文化需求有机结合,对新时代博物馆的创新发展具有突出的指导性意义。
博物馆游作为文化旅游的关键一环,是以博物馆场所和展陈为依托和载体,以文化为核心吸引物,将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相结合,把深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旅游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博物馆自身的传播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同时在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培育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提升经济效益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这就要求博物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以公众旅游需求为导向,树立“博物馆+旅游”的发展理念,不仅提升展览教育水平和管理服务意识,也要围绕博物馆核心文化资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和高质量文旅服务,切实发挥博物馆文化中枢和旅游平台的作用。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效能措施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新生态城,是集海洋文物收藏、海洋知识宣传、海洋文化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其始终将观众需求放在首位,采取了一系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举措,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把博物馆服务资源精准对接到群众迫切需求上,充分满足公众教育、学习、休闲、娱乐等多样化需求。
展览是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产品,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立足主题,盘活馆藏文物资源,不断拓展展览类型,推出多种题材的主题展览,用主题展览讲好中华海洋故事、展示海洋强国建设成果、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充分发挥海洋文化、海洋知识、海洋科普平台作用。
该馆主体3层局部4层,展厅面积共计2.3万平方米,共设16个展厅,其中基本陈列13个,基本陈列展览内容主要围绕“海洋与人类”主题展开,包括讲述中华海洋文明发展历程和宣传海洋强国建设成就的海洋人文类展厅(如图1所示),展示远古海洋生物进化和现代海洋生态的海洋自然类,以及展示海洋科技发展的科技类展厅。临时展览多以海洋主题为特色,一方面,积极推动展览“走出去”,如在巴塞罗那举办《浮天沧海 万里风樯——中国航海技术文化展》,在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广东南越王博物院进行《馆藏清代外销通草水彩画特展》巡展,推动藏品公开和共享,提升传播海洋文化知识的质量范围;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展览“引进来”,如引进了《大河文明》《“峇峇娘惹的世界”》等国际展览,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互鉴。
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是保护、研究、展示与陈列馆藏文物的需要,也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方式和文化产品,加快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已成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打造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数据驱动型观众智慧服务系统,目前已形成智慧保护、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较为完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体系。
一是在展厅内引入多种数字展示互动设备,丰富藏品的展现形式。将虚拟内容与实际展示空间相结合,在延用传统模型、灯光等常用的方式外,辅以多元的展陈手段来实现展览内容与观众的互动。如在“海洋灾害体验厅”中模拟海啸形成的“造浪池”(如图2所示),通过50米的造浪装置模拟造浪过程、海浪灾害和工程防浪,直观人民防灾智慧;二是优化基础数字设施,包括设置多媒体超大多点互动大屏、数字信息发布大屏、自助导览服务驿站及智能洗手间引导系统等设施,同时配置团队无线讲解系统、智能化导览讲解设备、AR讲解器等,进一步强化了智慧博物馆建设,使观众能够获得更加便捷化的服务。三是开展线上数字展览,将馆内精品陈列展览进行数字化展示。利用三维建模、全景漫游等技术,推出“远古海洋”“龙的时代”等常设展览的720°全景展示,且有导览地图、语音解说等功能,将展览和教育活动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博物馆主体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作为公共文化范畴的一部分,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强化社教效能,建设占地3000平方米的科普教育中心,包括3个科普教室和2个多功能科普体验室(如图3所示),为公众提供科学专业、形式多样、内容多彩、互动多元的海洋科普活动,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等,科普研学活动已成为馆内一大特色。
一是打造专业团队。科普宣教团队以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核心,通过科普课堂、大型主题活动、线上课堂等方式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公共教育;二是丰富线下科普活动。创设了“海洋·艺术探索双驱之旅”等博物馆研学主题游径,“夜宿博物馆”等海洋主题教育活动,“小小化石修复师”等科普课程。同时,定期开展“海博讲堂”等公益讲座、“专家带你看海博”等公益讲解活动,宣传海洋环境保护,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三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走出去。一方面,深入发掘合作内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推动科普教育进校园、进社区,为共建学校学生、周边社区居民们开展海洋文化、水上安全等知识宣传。另一方面,创新线上科普资源,开展了“讲解员带你看海博”“听海”海博电台等线上科普主题活动,提高公众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参与海洋建设的意识。
当前博物馆旅游热度持续升高,公众对博物馆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化趋势,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文创产品消费、高质量的旅游休闲活动也是公众参与博物馆开放的主要体验行为之一。这要求博物馆必须转变服务理念,突破传统的运营模式,在满足公益化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文旅产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促双赢。
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临海而建,充分发挥了地域优势,在确保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核心职能和目标实现的基础上,突出海洋文化特色,深度发掘文旅资源,通过引入品质文化项目、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举办常态文旅活动,让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方面,结合“博物馆+公司”新型运营管理模式,在打造地标IP、海洋研学、文创产品开发等业务方面发挥专业作用,开展一系列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主题突出的文旅参观体验活动,如海上游船、剧场演出、音乐会、海风市集等,进一步丰富和延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产业链条。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如简化约票流程,优化入馆参观机制,开展延迟闭馆服务,化解“预约难”问题;不断更新升级展览、展品及场馆标识,丰富夜场活动,增强观众体验;完善公共服务基础,包括博物馆商店、餐厅、咖啡厅、影院、海上休闲运动中心等(如图4所示),不断推动文化资源满足大众旅游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文旅融合发展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于2019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作为零起步新建的博物馆,相较于成熟运行的博物馆,在管理经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确存在短板。但是,零起步同时也意味着可以从容打破传统模式和经验的制约,运用全新的理念、思路打造能够适应时代公众文化服务需求的全新博物馆运营模式。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任重道远,需要更新文旅融合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海洋文旅服务和产品;打造活动品牌,提高观众参与度和体验感。总而言之,要始终坚持以观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更好地将博物馆文化与惠及民生、服务民生相结合,切实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提高文化供给质量。
(作者单位: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