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入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计划,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精神支撑。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实施动态管理”,强化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核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维护文化连续性、推动经济与文化共同繁荣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大连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92项,其中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2项,国家级5项,省级24项,市级161项,80%项目有海洋文化印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民间色彩和独特稀有性而著称,它们作为中华文化的活生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实践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因此,全面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增强其传承活力,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有机融合。共同构建具有文化内涵和创意价值的发展体系,赋能大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仅可以为大连市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还将为大连市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尽管大连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这并不确保其文化创意产业会自然兴盛发展。如何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新活力?如何将现代科技与这些遗产融合,使文化创意产品更具现代感和吸引力,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发展?大连市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正面临一些核心挑战。当前实现这一融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构成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通过歌舞、仪式、图像、音乐等形式传承人类的历史和记忆。然而,当现代社会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对非遗文华过度包装的问题,从而导致非遗文化内涵流失。这种现象通常源自地方政府或企业的发展战略,他们希望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地的非遗资源来推动旅游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造往往导致了非遗项目的原汁原味被削弱或丧失,过度包装意味着非遗项目被过分夸大其商业吸引力,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或投资者,一些地方会对非遗项目进行夸张宣传和改造,甚至将其与其他流行文化元素相结合,以迎合现代审美和消费趋势。这种商业包装往往会削弱非遗项目的真实性和独特性,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目前,一些地区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首要目标是推进当地旅游业和推动经济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通过社会、文化、语境等多种外力作用在一处而逐步形成的。在面对传统与创新、物质与精神、本土与国际、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多种对立统一的因素时,如何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创新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理念上的滞后和片面性。他们更关注于利用非遗资源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非遗项目原始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的尊重。导致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和市场化倾向,偏离了保护非遗传统技艺、知识和精神内涵的初衷。此外在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长期规划和策略,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和细致研究,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一些偏离保护初衷的行为。甚至在一些非遗展览会和保护园区中,传承人常常被视为观赏对象,而非遗传统技艺也变成了应付游客的一种商业表演,这种做法背离了非遗保护的初衷,使传承活动成为表面光鲜却无实质意义的伪“非遗”。
研究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被划分为两类:一是已经显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显在非遗”,大多已得到保护;另一类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潜在非遗”,处于未受保护的状态,存在着消失的风险。目前,非遗保护主要采用传统方式,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信息损失、褪色和设备损坏等问题。因此,数字化保护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科技融合,为非遗传统技艺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同时也为创意非遗文化产品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进一步探索数字化保护的途径和层次,以保护那些珍贵的非遗产品、让更多的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百姓生活,为非遗技艺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大连市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是大连市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中一个继续深入探讨的关键课题。为了推动大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推动大连市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必须坚持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原则,加大力度整合文化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摸索出一种有效且科学的整合机制和方法。
为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和有效沟通,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机构来负责组织、策划和统筹这一大型系统工程。这个机构将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分工合作,确保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协调,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各级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核心职责是将非遗产品激活,让非遗项目走出展厅,走进百姓日常生活,从而达到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与社会机构合作,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模式,加大宣传和展示力度,吸引更多人了解、喜爱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政府还应将非遗项目与现代文化产品的结合,创造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非遗产品,如服装、首饰、摆件、日常用品等,让非遗产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成为常规的文化消费内容。同时,应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科技结合,运用多媒体展示、全息投影和趣味互动等多种方式,打造一场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非遗盛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其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若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其传承者孤立保护,脱离了这些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可能会削弱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必须重视其生成的文化生态和语境,保持一种积极的保护态度,深入挖掘和理解其深层的文化内涵。这有助于防止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而失去其本质的文化价值。
为了最小化开发活动对文化遗产可能造成的损害,寻找一种既合适又有效的途径,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年轻一代与互联网的紧密联系使得必须更多地考虑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为了将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年轻人的需求相结合,需要深入寻求“非遗+文创”的融合之道。
为了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创新设计市场需求相融合,可采用产业化模式,加强产业融合的创新力度,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和发展。
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可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推广等各个环节,并构建一个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全面非遗保护体系。此外,还应致力于开发以非遗文化为基础的数字产品。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那些珍贵且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让更多非遗项目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公众能够近距离地体验和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发行数量达到456万份,经济价值超过1.5亿元。特别是那些具有国潮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一旦上市往往会引发抢购热潮,很快便会售罄,这充分显示了年轻群体对于非遗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的高度追求和热爱。通过数据收集、数字化录入、数字库设计、用户界面构建等可以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很好地为非遗的保护、研究及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开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道路,将有助于扩大新的文化传承空间,让文化传播业态在大连蓬勃发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发展,形成大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融合方法、路径,明确角色定位,实现将各自为战到统筹规划的转变,为大连市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定的建议基础。同时注重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时,突出整体,注重内涵,避免过度开发,从而避免丧失原有文化价值。实现传承保护的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适应新媒体时代,实现更广泛、更有效传播的基础。通过虚拟展览、数字化档案、互动游戏和故事讲述等形式,弘扬文化内涵。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抖音平台、微信平台、舞台演出、游戏开发等,积极开拓非遗宣传的互动性、沉浸式和趣味性,使人们触摸到更多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课题项目:本成果是大连市社科联2023年第四批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大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2023dlskzd323”。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