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背景下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与艺术转化

2024-10-11 00:00何燕漪
炎黄地理 2024年7期

文章聚焦于非遗背景下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与艺术转化,探讨了传统戏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艺术转化方面提出了功能拓展、技术融合、文化创意产品等路径。旨在为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提供新思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戏台作为戏剧艺术的舞台,其角色远不止于娱乐的提供者,更是社会交往与教化的重要平台。昔日人们的娱乐选择相对有限,戏台自然而然地成为大众心灵的慰藉所,通过精彩纷呈的戏剧演出,为民众带来欢乐与放松。在节庆佳日,戏台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承载着大型戏剧表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欢乐与喜庆的氛围推向高潮,更成为社区活动的中心。

传统戏台构建特色

传统戏台的平面布局多样,主要可归纳为正方形、长方形与凸字形三大类型。明代时期,戏台多采用规整的正方形设计,体现了当时建筑风格的简约与对称之美;而到了清代,随着传统村落风貌的变迁,戏台设计趋向于更为复杂的凸字形结构,这一变化不仅拓宽了表演空间,也增添了观赏的层次感。在戏台的建筑细节上,前台部分往往采用歇山顶的形式,这种屋顶设计以其流畅的线条和优雅的姿态,为戏台增添了几分庄重与华丽。而后台的更衣室则多运用卷棚顶,其简洁实用的特点与前台的繁复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两者巧妙结合,构成了戏台独特的建筑风貌。前台作为戏剧表演的核心区域,其面积显著大于后台,以充分展现演员们的精湛技艺与戏剧的无限魅力。后台则是演员们准备与休憩的私密空间,用于化妆、更衣及短暂的放松。前后台之间,巧妙地设置了一道木门作为分隔,既保证了表演的连贯性,又维护了后台的私密性。为便于演员在戏中的灵活进出,木门两侧还特意开了小门,作为演员上下场的通道,使得舞台表演更加流畅自然。

古戏台在屋顶设计上展现出一种简约而不失庄重的风格。屋顶主要采用青灰色的瓦片铺设,色调统一而素雅,给人以沉静古朴之感。在戏台的布局上,前后台往往紧密相连,共同覆盖于同一屋檐之下,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空间,也增添了表演区域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从屋顶的形式来看,很多地方的古戏台多倾向于使用卷棚屋顶,这种屋顶以其流畅的线条和柔和的曲面,为戏台增添了几分雅致与灵动。而对于部分形制更为高大、壮观的戏台,则采用了歇山卷棚屋顶,这种复合式的屋顶结构既展现了古代建筑技艺的精湛,也赋予了戏台更加丰富的视觉层次。在装饰手法上,古戏台充分展现了雕刻、彩绘、匾额、楹联及影壁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魅力,这些元素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一种既富丽堂皇又不失文化底蕴的氛围。

非遗背景下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

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传统戏台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当代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深知保护与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两大方面。一方面,致力于戏台建筑本身的修缮与保护,通过精细的勘察、科学的设计以及严格的施工,确保每一砖一瓦都得以妥善保存,恢复其历史风貌。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戏台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戏曲表演艺术、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通过记录、整理、传承等方式,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为此,要建立完善的档案系统,对每一座传统戏台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分类,为其保护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制定详细的保护规dgIFkPJSR5JnB8MXimzmZA==划,明确短期与长期的保护目标,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有序推进。还要积极实施修复工程,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实现戏台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这些努力,让传统戏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首要聚焦于维护其地域独特性,这是对本土文化精髓的坚守,也是文化多元性繁荣的基石。因此要致力于深度挖掘每座戏台独有的文化符号,诸如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匠心独运的雕刻工艺以及多姿多彩的戏剧表演形式,这些元素共同铸就了戏台作为地域文化标志的独特魅力。通过精心策划,力求激发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情感与记忆共鸣,加深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他们在心中根植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同时,还要积极拥抱现代传播技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以更加生动、便捷的方式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促进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让更多人能够亲近、学习并参与到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中来。如此,传统戏台不仅作为地方文化的生动见证被妥善保存,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传统戏台的当代传承正积极拓宽其传播路径与转化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如数字化展示技术,将戏台的独特魅力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观众。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台的历史韵味与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文化传播的边界。同时,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传播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将传统戏台的文化故事、演出信息等内容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些多元化的传播路径与转化渠道,不仅让传统戏台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也为其在当代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统戏台的艺术转化

戏台功能上、空间上的拓展。在传统戏台迈向当代传承的征途中,艺术转化如同一股强劲的驱动力,不仅为戏台本身注入持续的生命力,还将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这一过程中,功能拓展与空间创新成为不可或缺,它们携手为传统戏台开启新生之门。功能拓展,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戏台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戏曲表演舞台,而是成为多功能的文化综合体。在保留其戏曲表演核心的同时,赋予更多元化的使命——成为文化活动、艺术展览、乃至音乐会等多样形式的载体。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戏台的使用边界,更让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定位与价值,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空间创新,则是戏台艺术转化的另一把钥匙。对戏台的空间布局与装饰风格进行大胆革新,调整舞台与观众席的比例,优化后台空间,使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与使用习惯。同时,在装饰上,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古老的木雕、砖雕等传统元素被精心保留与修缮,与现代材料的碰撞产生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既保留了历史的韵味,又展现了时代的新貌。

新技术与戏曲艺术的融合。在非遗背景下,传统戏台的艺术转化不仅仅是对其物理形态和功能的调整,更是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现代科技手段的引入,为传统戏台的艺术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LED灯光技术的运用,使得舞台灯光效果更加丰富多彩,能够根据不同的剧情需要营造出或温馨、或激昂、或神秘的氛围,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代入感。同时,先进的音响设备也极大地提升了戏曲的听觉效果,使得演员的唱腔、念白、音乐伴奏等更加清晰、饱满,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的听觉盛宴。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传统戏曲的演出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传统戏曲的表演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通过技术手段的加持,传统戏曲中的许多抽象元素得以具象化,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剧情、感受人物情感。这种直观性和感染力,对于吸引年轻观众群体、扩大传统戏曲的受众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还促进了传统戏曲的创新与发展。在保持传统戏曲精髓的基础上,艺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广阔舞台上,传统戏台的艺术转化如同一股清泉,不仅滋养戏台本身的活化利用,还巧妙地渗透到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中。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里,设计师们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入探索戏台的建筑风格、雕刻技艺、戏曲服饰、道具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将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系列既承载历史记忆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精品。从精致的戏服复刻品到别出心裁的戏曲道具模型,再到融入戏台元素的独特纪念品,每一件产品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与现代诠释,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意义,更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这些文化创意产品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为了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承,针对传统戏台这一文化瑰宝的保护与发展,应秉持尊重地方独特性的原则,同时从文化本体的角度出发,积极挖掘和展现传统戏台在跨地域、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这要求不仅要展现中国本土文化经验的丰富多彩、复杂多样与深邃内涵,更要通过传统戏台这一载体,传递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时代感召力。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