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策略

2024-10-11 00:00杨柳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0期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丰富知识,还能为学生创设易于体验感知的生活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力、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等多元思维能力,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好的问题设置,会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开拓思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的现状及问题

在实际教学及教研活动中,很多教师在绘本教学设置问题环节存在不足。例如,单纯为提问而提问,问题设置与教学目标脱节,浪费课堂时间;有些问题主观随意,毫无实际意义和引导作用;有些问题过浅过易或过深过难,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心态;有些问题只注重知识层面的提问,忽略启发性,导致学生只关注语言知识,未能培养多元思维能力;有些问题不切合实际,超出学生解答范围,反使学生更加疑惑。这些都是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常出现的问题。

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没有深入考虑其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缺乏有利于学生知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缺乏层层解剖、步步深入的层次性设置,因此不仅使教学环节混乱,影响教学效果,还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学生问题意识和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师生双方出力而无效。

e1c10dca351cf516e83c002bfdd79532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指教师基于教材设计的,要求学生解答或者解决的题目、疑难、任务等。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是依照学生思维的六大层次,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而设计的,具有一定梯度、深度和广度的多维度问题,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多层次、多视角的挖掘和探究基础上的。良性的问题设置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探究和思考知识的深层次内涵,还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引导、启发和提升作用。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层次性问题不仅是学生深入阅读的催化剂,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前的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测和思考,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整体感知和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中的新授环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心中有目标,设置的问题不仅要有浅层次问题,还要有深层次问题,并关注思维和品质类问题。在阅读后的输出环节,学生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和重构,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及时进行追问。

从教学目标来看,设置的问题要形成问题链,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先,这个问题链是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且相互关联的,由易向难过渡。教师通过问题链深挖文本,促使学生思考。其次,由点到面,设置开放性问题,深入挖掘写作意图。通过追问,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答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缓解学生的课堂焦虑,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后,丰富评价形式,注重个体差异。多给学生积极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有愉快的学习体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设置呢?

二、阅读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提出

(一)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作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每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围绕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进行课堂提问,是教师提问的前提。教学目标可基于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展开。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核心问题,然后聚焦核心问题,设计出有计划、有步骤、相对结构化的问题链。这样的问题设置自然会呈现相应梯度和维度,促使学生思维达到一定的高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把握问题的梯度与难易度

基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的认知过程维度模型,层次性问题设置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较低层次问题引导学生从旧知过渡到新知;低层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新知,并从中构建意义;进一步递进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在设置情境中运用相关知识,并能经过分析加工将新知旧知有效结合,融会贯通,形成联系;高层次问题需要学生经过智力劳动,与自我认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出判断、重构或者创新。

层次性问题设置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有利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求知的高度。教师不可跨越式提问,如在绘本课初期,在学生未真正理解绘本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谈所感,或者让学生复述等;也不可断级式提问,如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知识输入和消化时间,直接设置高层次问题要求学生创新等。层次性问题设置的衔接和递进很重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构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过易,答案一望便知,那就失去提问的意义;如果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超出学生能力水平,问题在本节课也是无效的。问题犹如山峰,坡度太缓,易使人丧失攀登的兴趣;坡度太陡,则使人无法攀登。因此,教师应该合理设置问题,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的要求,坚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围绕教学目标,沿着主线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层次性问题设置的教学实践

(一)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问题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阅读教学中的层次性问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还能真实、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以具体思维为主,需要问题链的支撑。因此,课堂提问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

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将绘本内容转化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对故事情节和内容进行提问,以此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绘本知识。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借助于问题链当堂即时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当面回答问题。事实上,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阅读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外在体现。学生借助问题链梳理信息,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有效发展。

(二)应用于课下学习的问题链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有利于学生知识架构的形成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课前预习时,教师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一定难度的梯度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引领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阅读和思考。课后复习也同样重要,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应用。学生可根据教师设置的相关问题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建构,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在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体验绘本阅读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总之,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要紧紧围绕文本主题,坚持层次性和整体性原则。问题的呈现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熟悉文本结构及文本内容。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链来展开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