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背景下,思政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开发德育课程提供了新的契机。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丰富、生动的德育课程资源,让小学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小学阶段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将思政教育与德育课程资源结合,能使思政教育更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还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德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和整合这些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德育课程还可以与思政教育的理论内容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于学生的价值观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德育课程资源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多个方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能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德育课程资源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资源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四)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开发德育课程资源并将其渗透到思政教育中,能推动思政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使其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另外,这种创新还能为其他学科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从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优化、升级。
二、小学阶段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
一要立足传统文化,挖掘德育资源宝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德育课程资源的沃土,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时,教师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例如,教师可通过开设国学经典课程,让学生领略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品德;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解读,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二要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德育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艺术节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德育内涵。例如,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提升德育素养;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学生可以围绕某个德育主题进行讨论;通过专题演讲,学生可以表达对德育的看法和感受。
三要注重家校合作,拓展德育资源。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开发德育课程资源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德育工作。通过家校合作,教师挖掘和利用家庭、社区等德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德育体验。例如,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阅读有关德育的书籍。
(二)挖掘特色的本土资源
1.立足本土文化,打造德育课程新亮点
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渗透思政教育的实践中,应首先立足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其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精神内涵。本土文化作为地区的精神标识,不仅承载着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与道德理念,更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小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统节日元素,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政教育。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2.结合地域特色,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地域特色是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切入点。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这些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设计以实地考察、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思政教育课程。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历史博物馆,让他们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或开展以环保、公益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融合现代元素,拓展德育课程新领域
在挖掘本土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拓展德育课程。现代科技手段为德育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例如,开发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在线教育平台,让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学习本土知识,感受本土文化;或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线上讨论、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三)挖掘新颖的地域文化
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构建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地域历史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时,可将地域历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构建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寻访家乡历史遗迹”活动,通过实地参观、访谈老辈、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学生亲身感受家乡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创新利用地域民俗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地域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部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教师应创新利用地域民俗文化,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民俗文化节”活动,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让学生在欣赏和参与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结合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程教材,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地域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
1.创新实践平台,打造沉浸式思政体验
小学阶段,传统的思政教育通常侧重于理论教学,而第二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更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模拟出各种真实的社会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亲身体验、感受,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拓展文化育人途径,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文化育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育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和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第二课堂的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举办红色文化展览、组织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文化育人的形式和内容,如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让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
3.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教师是思政教育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开展教学研讨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学校还可以引进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或开设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指导。
综上所述,开发德育课程资源渗透思政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积极探索思政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