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注重德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意识等。笔者结合高中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一课,谈谈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路径。
一、创作背景:回忆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新时代背景下,音乐鉴赏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促使学生感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一)课前自主研修
课前,学生根据研修任务,从网络或书籍中查阅《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和当时中国共产党所处的严峻环境,让爱国情提前在心中酝酿,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中交流分享
A组同学甲分享了《黄河大合唱》歌词的产生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春天。此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有识之士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呐喊、唤醒民众、保家卫国。诗人光未然受伤转运至后方医院时途经壶口瀑布,看到波澜壮阔的黄河,发出感叹:“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长诗《黄河颂》诞生了。
B组同学乙分享了《黄河大合唱》旋律的产生背景:从海外归来,一心用音乐报国的冼星海聆听了好友光未然激情澎湃的《黄河颂》后,经过几天不眠不休的潜心创作,一部史诗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诞生在延安一间简陋的窑洞里,并于1939年4月在延安首演。冼星海说:“音乐是我们的枪,当国家饱受煎熬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战斗!”同年5月,冼星海亲自指挥《黄河大合唱》,周恩来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此后,《黄河大合唱》迅速在全国传播,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通过交流分享,学生对《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传承红色基因、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在交流分享中传递。
(三)课后心得体会
一名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音乐课上,我了解了《黄河大合唱》创作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它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民族解放战斗的呼号,热情歌颂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作为中国青年,我一定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黄河革命精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好好学习!
二、作者生平:借鉴励志传奇,激发向上精神
(一)自主学习,成果分享
C组同学丙分享了冼星海的传奇经历:1905年,冼星海出生于一个贫苦渔民与海员家庭,父亲早逝,移居新加坡,靠母亲做佣工艰难度日。冼星海学习非常刻苦,16岁作为优秀华侨学生被岭南大学录取,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选学小提琴,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其间加入田汉等进步文化工作者创办的南国社,并曾在国立音乐学院院刊发表论文《普遍的音乐》,提出“中国需求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中国人所需求的是普遍的音乐”的观点,并坚定学音乐的目标是“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
冼星海不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理想信念上,都为学生树立了积极的榜样。
(二)教师总结,合理引导
教师总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935年秋,面对民族危机的严重形势,冼星海毅然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了《保卫卢沟桥》《救国军歌》《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民族解放交响曲》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冼星海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以歌曲点燃民众的抗敌勇气和杀敌决心。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驱者,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冼星海在短暂的40年生命中,谱写了几百首抗战歌曲,对祖国一片拳拳之情,为民族而歌、为革命而歌、为时代而歌,不忘初心,心有大我,无愧于“人民音乐家”称号。
教师的总结,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和扩展,意在引导学生以冼星海为榜样,激发学生向上的蓬勃精神和高尚的理想信念。
三、作品内容:挖掘深刻内涵,增强民族自信
(一)总体概述,提纲挈领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结构完整,富于变化。
(二)分段聆听,内化主题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聆听音乐。”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和歌曲产生共振时,音乐才能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明亮的小号一吹响,就让人精神为之一振,铿锵有力的“嗨,划哟”的音调,使人联想到船夫在黄河激流中同狂风巨浪顽强搏斗的场面;中间舒展而开阔的歌声,又好像在艰难的斗争中看见了胜利的曙光,充满了必胜的信念;然后到了紧张的尾声。
(三)问题引导,深入探究
问题的设置会让学生主动思考、反复聆听、分析谱例,使探究深入且高效。例如,在欣赏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此乐章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主奏乐器是什么?背景音乐有哪两首歌曲的旋律动机?目的是什么?针对问题,学生认真聆听,通过探究得出此乐章采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主奏乐器为民族乐器三弦,以《满江红》《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为背景音乐,展现了黄河排山倒海、汹涌澎湃的气势。学生的情绪瞬间被感染,热血沸腾,爱国信念在心田扎根、发芽。
(四)旋律分析,情感升华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的语言和表现手段,欣赏者可以从旋律的走向体会情感的变化。所以,旋律分析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大三和弦的重复、乐句模进、休止符和一字一音的旋律进行,明亮的大调色彩,在2/4拍的节奏下使音乐铿锵有力,极富进行曲风格。齐唱、合唱、二部卡农、三部卡农的演唱形式形成了排山倒海的声势,充分彰显了人民的力量。“龙格龙”的民族音调让音乐更生动、活泼,表现出革命武装在斗争中发展壮大,似千军万马势不可当。
《黄河大合唱》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诗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不同形式的探究学习,让学生逐步了解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一个时代的精神,以及一个民族的担当和责任。一切都在浸润中慢慢升华,音乐鉴赏和课程思政浑然天成。
四、歌唱体验:深化情感体验,提升思政效果
歌曲是歌唱的艺术。歌唱体验是深化情感、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可以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培元的教学目的。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之间通过朗诵和音乐顺利过渡,每个乐章都采用了独唱、齐唱、轮唱、合唱等变化多样的演唱形式,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演唱变化。为了让学生感受每种演唱形式的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和象征意义,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的歌唱体验。
《保卫黄河》有齐唱、合唱、二部卡农、三部卡农的演唱形式。合唱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感情充沛,很快就合到一起了,且效果很好。二部轮唱,只要速度稳定,不抢拍不拖拍,学生也能合到一起。但是,三部卡农再加上“龙格龙”的音调,学生就很难合到一起。笔者顺势进行启发引导:“同学们,仔细聆听我们这种不合拍的三部卡农的音响效果,展开想象,它像什么声音?”“像嘈杂的海浪声”“像万马奔腾的黄河之水”“像千军万马的战场”……“同学们的想象非常丰富,这就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通过歌唱体验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对《保卫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鉴赏中的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美育浸润”的有效路径,能让学生在音乐的滋养下健康茁壮成长。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