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本期我们以思政教育为主题,聚焦教研员、一线教师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融合等角度,为中小学校实施思政教育提供创新范例。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知行合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在开展红色教育时存在一些问题。如:将红色教育简单处理成传授知识和应付考试的课;未能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身边的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开发和发掘的深度、广度、效度不够,存在表面化、碎片化、形式化的倾向。如何通过红色教育,让学生在探究、体验、感悟中深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志向?
一、基于中小学红色教育的思考
(一)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是核心目标
开发身边的红色资源应基于对中小学生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的尊重,切实达成各级各类课程中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教育的目标,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目标。
(二)坚持课程和生活结合,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是红色课程育人的基础
依据红色课程进行红色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德育生活化是保证其有效性的根本,凸显红色课程育人效果必须坚持课程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身边的红色资源具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特征。教师只有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故事情境、走近英雄人物、参观红色纪念场馆等,在实践中学习、在感悟中成长,才能真正达成红色教育目标。
(三)“滴灌式”是红色课程育人的理念和方式
“滴灌”是现代农业领域中的一种灌溉技术,将这一概念引入红色教育,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贴近根系,点滴入心”,教育中选取的资源和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滴灌式”既是红色课程育人的理念,又是方式,注重精准性、持久性和有效性。精准性指要准确分析学生需求,把握好教育时机,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达成铸魂植根的育人目标;持久性指采用循序渐进、持续滋润、精耕细作的理念和方式对学生实施高效化的红色教育;有效性指红色教育要采用跟进的思路,尊重差异、关注个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求真务实展开教育,达成育人效果。
二、基于身边红色资源,建构“红色二七”课程体系
在充分挖掘区域红色资源的基础上,笔者尝试将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建构,转化为课程资源,对郑州市二七区中小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在全区开展“滴灌式”红色课程育人实践。
(一)“3+1+N”全科渗透模式,将身边的红色资源融入国家课程
在国家课程的教学中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用的重要依托。
首先,最大化地把身边的红色资源融入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这三门国家课程是思政教育的核心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着重开发身边的红色资源,将其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融入教学,通过学生亲身感知、体验,有效实施国家课程教学,达成育人目的。
其次,做好艺术课程的教学,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在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为重要载体,可以将红色教育的精神与内涵外化为艺术表现的细微之处,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
最后,在“滴灌式”育人理念的指引下,实现思政教育的“N科渗透”。除了以上几门学科,二七区的思政教育还要求实现全学科育人目标,结合各学科特点,确立对身边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式,循序渐进、细致入微地进行思政教育。
(二)研发“红色二七”地方课程,系统梳理身边的红色资源
为进一步完善“红色二七”课程体系,各校在自主实践的基础上加入区域的力量,从区域角度进行统筹,选取试点学校参与,研发了“红色二七”校本课程,编制了全区统一使用的《“红色二七”中小学生学习手册》。小学部分以“我在二七”“我知二七”“我爱二七”、中学部分以“感知二七”“研读二七”“笃行二七”为经,以“红色二七”的“人、事、物、魂”为纬,采用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呈现形式,把二七学子身边的红色资源系统、全面、丰富地展现出来,一方面作为学生读本,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让各校在实施“滴灌式”思政教育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开发多样校本课程,利用身边红色资源
目前,二七区的融合方式主要包括:一是目标上的融合。在地方课程的引领下,各校开发的红色校本课程实现了纵向和横向的双向一致,即不同学段、年级的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和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致性。二是内容上的融合。各学校原有的党史课程、革命传统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红色二七”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将两者进行调整,实现课程内容的协调统一。三是形式上的融合。各学校原来进行的铁路研学活动、红色小导游社团活动等,为“红色二七”地方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的融合与创新,有利于校本课程的更好实施。
三、“滴灌式”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持续育人
“3+1+N”全科渗透模式能够有效发挥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把准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和标准,有选择地利用好身边的红色资源,将其作为国家课程资源的补充,凸显身边红色资源的育人优势,基于项目式学习持续育人。以语文学科为例,设计“寻访红色足迹,我为家乡代言”项目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设计项目学习任务单和学习单。项目启动和实施阶段,学生自主选择红色资源,如二七纪念塔和纪念堂、身边的老红军等,设计寻访路线和任务,小组合作实施;项目交流阶段,采用辩论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全班交流;项目评价阶段,采用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开展。项目学习在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爱国意识,培育了家国情怀。
(二)基于实践体验的精准育人
“红色二七”地方课程的实施,坚持贴近根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学课程等进行具体实施,注重体验式学习,让“二七精神”为培育时代新人打好底色、培好根、铸好魂。小学阶段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以讲故事为主,开展红色研学实践;初中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开展综合性学习。以“触郑铁百年,悟中华复兴”为例,各学校设计研学目标、任务等,感受铁路的发展,讲述“二七大罢工”的革命故事,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将爱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知行合一。
(三)基于“互联网+”的个性育人
“互联网+”是“滴灌式”红色课程育人的重要手段。在课程实施中,充分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达到个性育人效果。通过线上“红色二七”课程、微信公众号“红色二七”故事推送、红色微电影、“红色二七”微课等,增强红色课程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今后,郑州市二七区将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丰富教育形式,上好二七特色思政课,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2020YB0754)
(责编 桑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