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语文和英语教学中,写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作文难教、难写的情况,我们选取几篇优秀教学案例,从兴趣培养、思维训练、策略优化等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和借鉴。
写作课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提笔不知道“写什么”,对写作有畏难情绪;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写”时,讲解枯燥,学生提不起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觉得写作的笔有千斤重。那么,教师该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呢?
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教学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描写生活中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教师要想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情感抒发,有思考感悟,就要带他们走出校园,去亲近大自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所看、所思、所悟,积累写作素材;去感悟风土人情,把了解到的内容记下来,学会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去踏青,去捉迷藏,在生活中寻找童趣和欢乐,学会将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达与交流”部分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流沟通,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从上述要求中可以看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写作的重要内驱力。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就能不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爱秋天》时,创设了秋的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将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于是,学生习作中出现了许多与众不同的文章。小优写道:“深秋时节,树木披上了金色的外衣。秋风吹来,一片片叶子在风中舞动着金色的裙摆,飘飘摇摇地落下来,大地像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多么美妙的句子!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把自己看到、想到的事物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文章就会生动有趣。
注重积累,拓宽写作思路
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要重视对写作素材的日积月累。课本中学到的知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及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等,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学生不仅要会使用素材,还要对写作素材进行加工,拓宽写作思路,让文章更加出彩。
例如,在指导三年级习作“我来编童话”时,我把几个词语转化成图片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厘清逻辑关系,指导学生写作时不仅要看到画面上的实景,还要看到画面以外的内容,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把想象融入文章。这样写出的作文不但言之有物,而且构思有序。
看见成长,加强写作指导
写作的成效在课内,功夫在平时。写作文重在得法,指导学生作文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嫌他们写的作文啰唆,也不要介意他们写的过于简单。只要没有离题,愿意写多少就写多少,要看见学生的点滴成长,这样才不会限制他们的写作欲望。小菲在《美丽的森林公园》一文中写道:“一场春雨过后,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微风吹来,它们就翩翩起舞……冬天,大雪纷飞,无数片雪花给森林公园做了一件洁白的棉衣。森林公园穿上棉衣,安静地睡着了……”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我甚感欣慰,知道写作教学已初见成效。
作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自由表达,写作的时候要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当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时,他们写作的笔就不再沉重了。
(责编 马孟贤)